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组新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二)
作者: 发表于2015-10-08 09:21:56 】 浏览:1291次 评论:0

  第二节课是湖北省武汉市二桥中学的张婷婷老师带来的《主动沟通,健康成长》,重点讲述的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一堂课娓娓道来,行云流水,张弛有度,课后给人口齿含香意犹未尽之感。


20150924_142114.jpg


  张老师这堂课的明显优势在于:

  1、颜值高,声音甜,典型的吴侬软语的江南女子之风,具有很强亲和力。这可能是年轻女教师的天然优势,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但这种授课风格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不是随便就可以选取或模仿的,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年近半百的虬髯大汉如此这般,只怕要骇人听闻,举座皆惊啦!

  2、案例经典,一例多用,例尽其用,生尽所能。本堂课长达45分钟,只使用了一个探究案例,即班长小强在老师讲重要题目时和身边的几个同学说个不停遭遇老师的斥责一事,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案例却被张老师用到了极致,从学生考虑“为什么老师独独训斥小强”开始,到换位思考小强为什么会参与说话,再到揣测“这场冲突会如何发展,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从而得出师生沟通的几个重要方面——礼貌待师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原谅老师的错误;注意场合、勿失分寸、主动沟通等要素。而且这些结论都是学生在自行讨论中自然生成是,不是老师按照课本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这也是这个案例选取的恰切之处。这也正符合重庆市特级教师评课专家肖志农的观点:案例的遴选不需高端、大气、上档次,但需典型、独特、有内涵。

  3、课堂形式多样,学生参与踊跃,兼顾每个学生。本堂课与核心价值观一课最大的对比和反差恐怕就是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我仔细梳理了张老师课堂采用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⑴小组讨论。这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比如探究园的活动,比如观察与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一种场景可能有多个引发原因或发展出多种结局的时候,小组讨论常常让我们眼界开阔,思路宽泛,高效而又广角地形成认知。

  ⑵分头行动。我曾经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过两部分,可他们一部分是负责情境模拟,另一部分则承担着纯粹的观众的角色。事实上,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观众”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认同度。而张老师的分头行动则是小组同学一边讨论投影上设置的情景会如何发展,一边要推选一名代表去现场采访听课的老师在师生交往和相处中的烦恼及解决,这样的处理方式则使每个同学都承担着任务,从而责无旁贷,必须全情投入。当然,与听课老师直接面对面也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和场下观众的互动一样,既消除紧张联络情感又实地践行师生沟通,高明之处,值得学习。

  ⑶单独回答。个性的问题单独回答,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各异的答案最后形成一个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立体系统,会显得更丰满更充实。

  ⑷齐声回答。普遍性的认知齐声回答,给那些或胆怯或拘谨或内敛的孩子一个流露和表达的机会,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使用的确可以更好地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⑸站起来相互交流。我们大家一定都熟知心理学领域的“后排现象”,在阔大的会场,人们之所以喜欢选择后两排就坐而不惜前排空空如也,其实就是希望自己不显眼不要引人注目,换句话说就是不愿担当。而张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曾经一度要求学生站起来进行小组间的讨论,这种举动额外博得的关注度会使学生更加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会促使学生更加集中精力投入思考参与合作探究。

  4、学生现场采访与会教师,变观摩课堂为参与课堂,强化了听课老师的存在感,博取了与会老师对这堂课的普遍好感。这就如同刘谦的魔术始终要比其他魔术师的节目更有吸引力是一样,不是他的技术更高超,只是他更会适当的卖关子罢了。试想,让你在台下干巴巴的看,和让你变成董卿去做那个“托儿”,哪个角色你的劲头更大啊?当然,我们被采访的老师不是托儿,但他们被采访的问题太具有普遍性了,如“课堂上您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是什么?”“您是否为保证课堂纪律烦心过?”……我们与会者全都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肯定也是喜忧交织,虽然没有人人被采访,我们却都感同身受,会在内心给出回答,当然,我们也很关注被采访老师的回答,希望能够得到启发。这样以来,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都全心投入课堂,在张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点点领略,一点点收获。

20150924_142126.jpg


  5、课堂行至尾声,派发礼物又在学生群中掀起了一轮新高潮,总有惊喜、总有悬念的课堂是不是极有诱惑力呢?形式很独特,像是幸运52在课堂的现场版,心形礼盒,放大镜、超大棒棒糖本身很物质,可是老师一番巧妙解读让人心服口服,无可挑剔。感恩老师啊,多看到老师的优点啊,有一张甜甜的嘴巴去赞美别人啊……

  不足:   最后的感悟指向略有重复,不能与老师寄语形成呼应。本来老师通过礼物寄语学生之后,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感怀之情,这样,课堂结构可能更完整。不过,张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跟学生分享的是“那些年,老师说过的最经典的话”,还是强调了老师给予学生的影响,小有不足,但瑕不掩瑜。



Tags: 责任编辑:张秋娟
上一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三)
下一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