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组新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
作者: 发表于2015-10-08 09:19:49 】 浏览:1619次 评论:0
 
  9月21——2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和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在江苏扬州举办的“全国初中思想品德顶级课堂观摩研修展示会”。这次展示会共设多场专家讲座、六节课堂观摩,和多个特级教师点评。如此安排可谓匠心独具,它不仅能让与会人员了解当今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改革的整体形势,还让我们亲临了学科顶级课堂的现场,实地领略了六个——全国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阵营的佼佼者——的个性风采。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现场的专家点评高屋建瓴、客观公正,这种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既能让选手和观众领略得失,又能在相互磋商、精雕细琢中导引学科教学的课堂模式和改革方向。此次参会实在是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就着重从这六节课的课堂展示谈谈我的收获。

20150925_112341.jpg

  第一节课是我省商丘市一中的王嘉惠老师带来的《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大家都会敏感地发现王老师这节课的题目来自习近平总书记14年的五四北大座谈,毫无疑问,这堂课的内容自然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的。没错,王老师这堂课的主旨的确是解读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二十四字,可我没想到她居然有勇气尝试用45分钟来挑战这么一个大话题。事实证明,这堂课还是开展很成功的。因为我也讲授过同一节课,并用这节课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省工会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了一等奖及“省教学标兵”称号,可我对比以后认为,从课堂建构上,王老师的课要比我更胜一筹。

  首先,我认为题目的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本次配合上课的是扬州竹西中学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背景上尚不能达到相应的能力水平,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个比喻拉近了学生与授课内容的距离,使话题显得更通俗,更亲切,学生喜闻乐见,老师的高难度挑战也有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其次,选材新颖,讲究时效性。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课堂上举个案例讲个故事,如果老生常谈,学生会心生厌倦,如若常讲常新,富于变化,学生便会增加热情,全心投入。本堂课的材料涉及“8.12天津港大爆炸”“9.3大阅兵”等国内重大时事,材料本身的选取就足够吸引眼球,且兼乎教育价值,更渗透爱国理念,实在是一举数得。

  再次,本堂课立意高远,敢于挑战。参加顶级课堂观摩,每一位有机会参赛的老师为了不遗余力展示个人才能,多会选择自己比较拿手的内容,而王老师值得称道的一点便是,她敢于挑战难度较大且社会意义深远的话题来实践,这个选择背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钦服。

20150924_112240.jpg


  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堂课也有它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内容过多不作取舍致使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来不及反应加上知识背景不足于是噤若寒蝉鲜有参与,老师不得不常常自问自答自圆其说,这就显得课堂冷清无有互动,沉闷没有生机,学生也会感觉索然无趣,本来用于探索未知的动态课堂变成了静静的知识传授,略生遗憾。

 

 

 

Tags: 责任编辑:张秋娟
上一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二)
下一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参加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