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组新闻
睁大眼睛 追寻教育的本真
作者:杨茂军 发表于2019-01-03 14:43:24 】 浏览:1924次 评论:0

非常荣幸被省教育厅选派到清华大学参加高中历史名师培训,怀着仰慕已久的心情走进清华园,立刻被这所百年学府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整个学习课程安排非常合理,有名师大咖的知识讲座,也有中学实时课堂的观摩;有对精深理论的聆听,也有对实际问题的激烈讨论。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天的学习,但是,通过聆听大师声音、开启心智的同时,又与来自全省各地市同仁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使自己眼界大开,真正感觉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半个月来,名师专家的讲座犹如一阵阵强大的冲击波,荡涤我原有的观念,引发我产生如下几点思考:

一、基础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一味追求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孩子们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只要双脚踏进校门,老师们就开始灌输学生各种知识了。从123数数开始,到背诵加减乘除口诀;从aoe字母开始,再到拼音识字。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衡量孩子进学校是否有收获的标准唯一性:认多少字,或者能背多少首唐诗。老师为迎合这种评价标准,不得不给孩子们布置大量简单机械重复性的作业,让孩子们稚嫩的肩膀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大书包。几岁的孩子本应该开心快乐玩耍的年龄,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厌学情绪油然而生。

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还是基本的生活常识或者人文情怀?记得约翰·洛克曾说过,“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东西。”国家行政学院李清泉教授认为,基础教育最应该注重两点:一是求知兴趣,二是基本方法。而现实中的基础教育则太急功近利。

大学之道,明德新民。明德即是要求教育首先是立德,培养人的情怀。李清泉教授认为,当今社会很多人沦为贪官、罪犯,根源在于缺乏情怀,或者是缺乏做人最基本的情感认知。崔成林老师也认为,当今中学课堂效率普遍低下,学生厌学,究其原因也在于幼小学教育大多是一种浅表层次的教育,缺乏深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的提升。

 

二、中学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

新高考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效率成为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扈之霖老师认为课堂上师生沟通的效率决定课堂效率。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来看,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练好学科基本功;减少垃圾时间;抓住沟通的渠道,提高师生沟通的质量;抓好课堂环节的优化;还原课堂本真、简单和朴实的原点,要有教学大智慧。扈之霖老师在讲解优化教学环节时谈到,课堂老师的设疑环节就要精心设计,否则就会出现“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的情况,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扈之霖指出,课堂设疑要抓住“准确、及时、有深度”这一基本原则,把握好设问的时刻,设问的字词句都要仔细斟酌推敲。

北京中学的张学勇老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针对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谈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学会在核心素养的考察背景下制定教学目标,防止将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简单机械地割裂开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要具可检测性。其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确定一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并展开讨论,对材料进行深入研习。最后,张学勇认为要使学生真正爱上历史课,教师必须掌握的四大诀窍:通过不同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课堂贴近学生实际;引领学生感悟历史;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三、中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们一直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离我们太遥远。姚守梅老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成就一名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利,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正是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

姚守梅老师认为,中小学教师做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首先要做好选题工作,最佳的选题范围就是在新政策中寻找,也可以结合课题申报指南筛选,或者在实际工作的需求和经验中去定位。

依据这些文件精神选题时,首先要注意五个统筹原则,同时要注意初高中学段间的衔接、学科间的融合以及教学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其次,课题研究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的落实机制。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第三,课题研究要注意培养支撑学生终生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1、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及道德准则。3、创新能力 要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用于探索、敢于尝试,养成创新人格。4、职业能力 选的课题要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第四,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还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真问题”原则。中学教师所选课题一定要产生于真实的个性化的工作环境,立足于工作中急需改进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兴趣、有感觉、有基础、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二是“有价值”的原则。课题一旦申报成功,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找到当初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及途径,要使问题得以改善或解决,这些解决方案要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转瞬间,两周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但学习没有终点,我将带着本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回到工作岗位,并将这些新理念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扬帆启航,向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Tags:清华大学 学习心得 责任编辑:杨茂军
上一篇豫见美好 渝见成长
下一篇参加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