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会阶段,要学生接受刺激,就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要让学生关注老师的讲话和板书,不能开小差。怎么做呢?在学生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避免学生注意疲劳,跑神,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讲课时语调,改变上课的姿势,增加身体语言,来提醒学生注意听课,注意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选择性知觉,对外部刺激感受到,才能进行学习没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在进入习得阶段后,学习过程就开始了。这时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要将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他们进一步编码后转入长时记忆中。在这儿,尤其是其中的编码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编码,老师讲课时,不能提供错误,或者有偏颇的信息;尤其是在讲解概念,在举例时,不能举错误的例子,也不能举不合做题规范,不合物理实际的例子,以免学生编码时出现问题而在以后做题的时候提取错误信息从而出错。
在讲课,讲解易混淆概念时 ,应该注意的是,不应在第一遍讲解时就开始做出对比,应该在两者在保持阶段,即长时记忆贮存阶段,应该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出现相似的刺激。也就是说容易混淆都分别完整详细的讲解完之后,再做对比,对两个概念没有混淆之处了,如此才可以进入保持阶段。
在回忆阶段,学生完成作业,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提取很关键,这个阶段最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信息,或者最好引导学生自己能够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回忆量。如此,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督促学生记课堂笔记,记下之后,就有了回忆的线索,学生在回忆时,便会容易很多,而这样的话,学生的回忆量也会比较大。
在概括阶段,学生提取信息习得阶段,并不是总与原来的学习情境相同,而要想把知识运动与各种类似的情境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必然要有一个概括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学习的迁移。而要想学生容易举一反三。,就应该让学生对某件事的情境多经历。在教学中,也就是应该把同一知识点,用不同的例题来讲解,仅仅讲解一道或者一个类型是不够的,应该包括多种,不仅是在讲解时让学生看到更多的例题,在课下的联系也应该包括多种例题。如此,可以让学生慢慢举一反三。
在作业阶段,要注意的地方较多。对不同的学生,作业的意义不相同,但是都很重要,或者是对学习的一种满足,或者是为了获得反馈。作业对于学生学习的进步非常关键。而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方面,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题量适合,如果对于学生来说题量过大,那么学生很有可能放弃自己做而会抄作业,这样的话作业就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题量要合适;另一方面,布置作业题时应该与所学内容对应,相结合,应该是所讲知识和例题的巩固与有益补充,通过作业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要能够迁移知识,也就是举一反三;最后,作业一定得及时督促检查,否则就会失去其效果。
最后一个是反馈阶段。反馈阶段也很关键,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起到很大作用。通过及时反馈,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劝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及时反馈可以纠正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难度,适当题量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获得信息,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以上是我学习的一些体会,通过对学习论的学习,使我对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理智。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能够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