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下午第一节课高中物理组在分校高一9班集体听张超老师的公开课并之后点评教研
参与人员:高中物理组全体老师和李玉洪段长
听课之后各位老师对张超的课给予肯定的评价,一下是教学环节和评价:
自由落体运动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
(2) 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
(3) 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能熟练计算竖直上抛物体的位移、速度及运动时间。
2,过程与方法
竖直上抛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都是略去空气阻力抽象出的理想化模型,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物体的上抛,概括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通过对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难点突破
(1) 在竖直上抛运动的运算过程中,可将上升和下落两个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不易接受,
(2)同时,设定正方向,严格运用物理量正负号法则在运算中至关重要,是个难点。
二、 教学方法
探究,讲解,练习
三、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粉笔的运动(将手中的粉笔从静止释放),回答一下粉笔究竟在做什么运动?
学生: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
那么老师现在不让粉笔从静止下落,而是给它一个竖直向上的初速度,我们观察一下粉笔的运动(将手中的粉笔竖直向上抛出),回答一下粉笔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
学生:粉笔的轨迹是先向上运动再落下。
(一)基本概念
教师:对于竖直上抛运动我们是这样定义的:物体以初速度 竖直上抛后只在重力的作用下而做的运动 (强调上述两过程中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可近似看做只受重力)。
同时我们总结一下竖直上抛运动的运动特点:
(1)初速度竖直向上。
(2)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由学生分析所得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速度公式v=v0+at得到v=v0-gt
位移公式s=v0t+1/2at2得到H=v0t-1/2gt2
教师:根据我们对两阶段的运动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发现上升和下降阶段都是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可用于我们对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中。
教师:同学们请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计算上升到最大高度的时间t以及能上升的高度h?
教师推演过程
① 升时间t
物体上升到最高点瞬时速度为零,由速度公式可得上升时间
t=v0/g
上升的位移
由H=v0t-1/2gt2公式讲t=v0/g带入得H=v02/2g
下降阶段,符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例1,一小球在地面上以4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让我们计算下不同时刻的小球的速度,位移,完成表格
t/s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v/m.s-1 | 40 | 30 | 20 | 10 | 0 | -10 | -20 | -30 | -40 |
h/m | 0 | 35 | 60 | 75 | 80 | 75 | 60 | 35 | 0 |
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计算,发现数据上的规律。
从而得出竖直上抛运动重要的规律
1, 时间对称性
2, 速度对称性
3, 多解性
例2,一氢气球下悬挂一重物,以30m/s的速度竖直向上匀速运动,当重物距离地面100m的高度,剪断绳子,试分析小球的运动状态。
思考题,一小球从距离地面100的高度以4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让我们计算下不同时刻的小球的速度,位移,完成表格
t/s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v/m.s-1 | | | | | | | | | |
h/m | | | | | | | | | |
l/m | | | | | | | | | |
教研组同事对该堂课的评价:
张超老师作为新晋教师,仅入职两个月的时间,该堂课的表现基本达到组内老教师所做的预测,基本能够站稳讲台,掌控课堂。对学生的学情了解比较到位,所讲授知识符合学生目前的能力水平,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重点突出,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但是不足之处依然很多。1,板书设计不够合理,字迹较差,且重点不够突出。
2,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实践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可能出错的地方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犯错,然后去纠正,效果更好。3,例题中问题的设置不够明晰,情景设置也不够合理4,本节课是课本上所没有而考纲确实有要求的,可以先印刷学案发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