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高中物理教研
高一备课组:王国庆老师、靳锐、张雪华、索海峰
主题一:讨论月考试题
1、 难度适中,覆盖面广
2、 对学生的易混点、易错点的考察很到位
3、 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分析物理能力已经大有提高,所以这次的题量有所增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物理综合分析能力
主题二:力的合成的讲解
1、 从生活到物理引入新课,从学生搬水桶的例子引入,一个人搬水的效果和几人合力搬水的效果是相同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2、 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分情况讲解:
a. 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分两种情况讲解;同方向的合成,二力相加,反方向的合成时二
力求差
b. 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先特殊再一般
高二物理集体备课
主要内容:
1、邀请高三老师讲习过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a、复习概念、例题
b、模块练习
c、重点复习和综合训练
2、高二物理老师讨论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a、考试时间安排,大概三周时间
b、对快慢班复习时间及主要内容讨论,理科班以练为主,文科班以讲为主
c、顺序为先做,再讲,后训练
d、要求从严过关,达标训练
3、以往考试难度分析,具体为通过下面一道07年江苏考题:
滑板运动是一种陆地上的“冲浪运动”,滑板运动员可在不同的滑坡上滑行,做出各种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图是模拟的滑板组合滑行轨道,该轨道由足够长的斜直轨道、半径R1=1m的凹形圆弧轨道和半径R2=1.6m
的凸形圆弧轨道组成,这三部分轨道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依次平滑连接,其中M点为凹形圆弧轨道的最低点,N点为凸形圆弧轨道的最高点,凸形圆弧轨道的圆心O点与M点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1kg
可看作质点的滑板,从斜直轨道上的P点无初速滑下,经过M点滑向N点,P点距M点所在水平面的高度h=1.8m,不计一切阻力,g取10m/s2.(1)滑板滑到M点时的速度多大?
(2)滑板滑到M点时,轨道对滑板的支持力多大?
(3)改变滑板无初速下滑时距M点所在水平面的高度h,当滑板能滑至N点时,滑板无初速下滑时距M点所在水平面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4、最后学科组长王老师,备课组组长刘老师做总结性发言(非常精彩,更具有启发意义)
高三年级周六理科综合练习分析:
在学校领导安排下,高三年级每周六定期举行理科综合练习。我们备课组对此非常非常重视,提前分好任务,每周安排专人找题、选题、审题,力争将每周六的理科练习做好善受尽美。这几周由李孝平老师、吴高老师、段廷兆
老师轮流找题、选题,每次组题又我们年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卢老师审题,给出提到意见,最后成卷。在经历过多次周六理科综合练习后,我们年级备课组特别在教研时间对前段时间的做法向组里做了汇报,同时请其他物理同行的提出宝贵意见。特别是去年刚经历过新课标高考的王国庆老师和靳锐老师给出了我们很好的建议。
周六理科综合练习,我们备课组的意见是。难度向高考靠近,题量、题型和高考相同。在练习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选择题部分,速度和正确率不够高,特别是选不全,少选、漏选非常多。对于复习过的内容做题情况比没复习过的部分情况好,但也有一定的错误率。
实验题部分,得分率非常低,与高考的情况基本相同。这和我们的复习进度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实验的重头电学实验还没开始复习,所以做题效果不理想。
计算题部分,做题不规范,能得的分得不到手,能做对的题做不对。第一个计算题做题情况基本满意。第二个计算题,也就是一些专家口中的“清华、北大题”做题情况不好。
我们后期采取的办法,复习还是要抓基础,保证复习过的内容学生的遗忘情况非常低,做过的题能做对,能说清楚。同时也要对选择题加强专项训练。第二个计算题在本部应该做为一个难点、重点去突破。
最后王国庆老师结合他们上届的情况给我们备课组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如何讲评试卷,如何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如何让学生做题速度提升等等。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我们会更加注意这些。希望在全组的努力下,以后的复习过程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