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组新闻
2014省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作者:王亚峰 发表于2014-12-18 16:18:13 】 浏览:2208次 评论:0

2014省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王亚峰

1、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各国诺贝尔奖获得人数

那么我们是如何丢失创造力的?且看教育“砖家”的解答:是高考指挥棒?是学业负担过重?中国学生的创造来丢失是因为学得太多太难了吗?

过去教育中有以下几点错误的认识:

第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天气形成的原因太复杂,导致天气是无法精确预报的”,当系统复杂性超过一定程度以后,他就有自组织性。举个例子,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引起的震动,可能对复杂的大气系统产生很微小的影响,但这个影响经过复杂大气系统的自组织,可能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项贤明教授认为,人是最复杂的系统,自主性即个性是人的重要特性。人不是机器零件,学校也不应该是工厂,教育要尊重个性化。

第二、学业负担重,学得太多太难。

难道学的越少创造力越强?难道把中科院的科学家都解散,让一些农民到中科院就能增加创造力了?过去一直提学生压力大,要给学生减负,给老师减负,真正减负了吗?学生压力大本身不是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过去我们用错误的方法解决虚假问题,学生负担重不是教育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失去创造力?项贤明教授认为有以下原因:

原因1:学习方式差异,目标不同:中国学生为了考试过关,外国学生为了生活赚钱。不看老师布置的书目,中国学生:不用看我考试也能过。外国学生,不看不好找工作。向45分钟要效益,错,能引起兴趣就不错了。

原因2: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多元课程设置,开放孩子发展空间。

原因3:综合作业和扩展阅读

原因4:动手机会

原因5:美国不同教室可以有不同空间布局,师生平等。中国,单一权力中心。

原因6:标准答案霸权与虚假事实。

原因7:文化宽容性。美国宽容,允许不同答案。中国不行,不能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

我结合学校现实情况,觉得现阶段我们最迫切的是解决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问题。

2、因材施教的故事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 “我能一听到鼓励的话就去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一听到这些就去实行呢?你的想问问他们呀”。第二天,冉有也来问:“我能一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对,你应该一听到就去实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听了非常疑惑,他就问孔子说: “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做事缩手缩脚,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逊退让。”

这就是因材施教。

3、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那么孔子都从哪些方面实施因材施教呢?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要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4、目前环境下因材施教的实施手段:微课、翻转课堂

因为每个班人数过多,教师工作量加大,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背景。班级授课制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他的缺点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从属;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进程固定化形式化;强调步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分工合作,只有竞争关系。

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应该利用微课作为手段,实现反转教学。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中微课视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但是微课、和反转教学也有自己的不足,上课时学生自行其是,闲聊,老师在却别处,对学生置之不理。学习完新的理念以后,我觉得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Tags: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王亚峰
上一篇范俊杰老师喜获河南省高中数学优..
下一篇高中数学集体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