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思想源头,明确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素质。从这以后,教育工作者们开始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型的探索研究。而中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它衔接了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如果素质教育在中学能够得到推广和普及,那么素质教育就已经实现了一大半。而现阶段推行素质教育最大的阻力就是“应试教育”。所以要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两种教育之间的区别,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从对两种教育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应试教育”仅仅注意的是受教育者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德、体、美、劳”的教育。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的、迎合式的教育,它所存在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而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式教育。明白了这一点后,要实现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它们的协调全面发展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
⑴德育是基础
抓素质教育从哪儿入手?孙维刚认为,德是关键。“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以德育为中心,它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这个观念,在从古到今的教育中都有体现。《资治通鉴》里说:“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且还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可见“有才”而“无德”的人会“挟”着自己的才来危害社会。现今,我们常说的是:“想成才,先成人”。这都反映的是同一个道理,有了德才有了为社会、为集体而奉献奋斗的可能。如果光有才,而无德,这样的人将是很危险的。譬如,前年北京某重点高校生命科学学院一学生因为情感纠纷,就将同学杀害了。这所高校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能考上的同学可谓是是凤毛麟角,但品德方面就不那么优秀了。他在无任何特权的情况下,就能如此残忍的杀害同学,试想如果他有一天走上了社会,有了自己的特权,那么在他自己的利益与其他人或是集体社会的利益冲突时,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而且在现在的中国高等学府中这样的事件是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普遍产生与单纯的“应试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只有保证德育工作行在前了,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能为社会奉献的人才。
在德育的实践上,我们提出要同学们:1、树立远大的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奉献的理想。学生只有明确了人生的方向,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培养出锐意进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保障良好的学习秩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理性的气氛,循环有序地促进自己进步。相反,一个人他如果没有理想,他的生活将是百无聊赖的。2、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善良、诚实、正直起来;抛弃掉嫉妒、怨天尤人和势利之心。只有这样人才是乐观的、向上的;遇到阻力和挫折时才不会气馁和放弃。
⑵智力开发是关键
劳厄说:“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他的知识都忘光了,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老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这就是说,真正的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智力素质。所以教师传授知识,应以教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而不应完全是知识本身。为了达到智育教育的目的,我们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性: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如果你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那么学生将永远在你的知识体系下长大,他们无法超越你,无法最大限度的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和学习灵感。而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废止“满堂灌”后,学生的思维将不会受到束缚,可以自由的创造、任意的飞翔。他们的学习潜力将是无穷的,在很多方面超过教师就成为了可能。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有体会,教师在从事长时间的教育活动后,思维一般都比较的定式,而学生的思维就活跃的多。同一道题,教师也许只会用十分传统的方法解答出来,而学生却可以想出五花八门的漂亮解答出来。比如柳斌同志就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只猴子掰了个棒子夹在腋下;走着走着发现个西瓜,就去抱西瓜,结果棒子就丢掉了;抱着西瓜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兔子,就去抓兔子,西瓜又丢掉了。老师问:“你们说猴子怎么样啊?”有的学生说这个猴子真笨,见异思迁,贪心太大,结果什么都没捞着。也有的说猴子永远都不满足现状,总是有新追求,有新的目标,这种进取精神非常可贵。这两种学生的回答都反映了学生的智慧的火花,答的都十分的漂亮,而且有理有据;而标准答案却只有一个,你说谁的答案是对的呢?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是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追求学生答题与教师的统一,那么学生的活跃的思维将会被压抑,慢慢的就会变得和遗老们一样老气横秋,你说,要是学生都培养成这个样子了,教育还有什么意思、还要教育做什?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参与学习、独立的思考、积极的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在很多成功的教育家身上都有体现,如魏书生教育改革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民主性: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情感相通,思维同步,认知行为协调;在教学中废止家长式的专制管理,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
首先、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教师倘总不肯把桥的一端建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那学生也就总也不能到达大纲教材规定的彼岸。
其次、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当助手,若教师总是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的。另外,还要坚信每位学生都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才能对各类学生都有感情。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好同学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那些后进同学是阻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包袱,是累赘,于是对后进同学就缺乏耐心,越缺乏耐心,就越不能建立互助的关系,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在这个方面,魏书生就处理得非常的好,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学着帮他留作业,批改作业,出试题,
评试卷,批改作文。
3、开放性:要让学生走出由“四堵墙”封闭的狭隘的学校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能力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因为①学生终究是要走上社会的,他们离开了学校,但是学习是不会就此停止的(学无止境),而此时已经没有教师再来帮助他们学习和进步了,如果他们没能掌握学习的方法,那么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也许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②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社会、要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劳动中,所以必须要培养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了社会而存在,所以他们就必须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和交流。这就涉及到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5、多样性:教育教学不能过分强调“标准化”,要鼓励独到见解,标新立异。要注意根据新课程方案对个性和多样化的要求,建立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包括多样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等;要明确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6、发展性: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协调发展,防止用僵化静止的观点看待学生,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7、探究性: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8、创造性:教师要树立创造意识,创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⑶“德、智、体、美、劳”五育是有机的共同体,要协调发展
1、德育和智育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远大的理想将产生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反过来智力素质提高,使人看得远,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所以我并不赞成那种只强调“素质教育”,而不注重智育的教育方法。有些教育者之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想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把素质教育与智育的关系弄混了,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察学生成绩的教育,将素质教育与智育看成了同一个层次上对立的关系。这是非常的错误的,因为①素质教育与智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智育的提高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语)。而且面向21世纪,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高智育人才的培养,可见智育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
2、健康的身体,不但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同时,艰苦的体育锻炼,将造就坚强的意志品质,给“德智美劳”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美育和德育同作用于人的精神,引导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德育主要是树立行为规范,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观念;美育则是通过熏陶、感发,“兴发”人的精神,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德育注重理性、思想的层面,作用于人的“良知”,理性道德;美育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性格、胸襟等深层因素。德育和美育的这种区别和联系,在中国古代的有关理论中就有论述,认为德为“礼”的教育,主要建立“序”;美育为“乐”,内容为“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礼乐相济”,才能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4、劳育是指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教育。它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一方面,它让知识服务于实际的生产制作;另一方面它也利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准确性。另外它还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开发了同学们的智力。而劳动观念的培养,使同学们养成了热爱劳动、愿意奉献的精神,促进了德育的发展。
如果我们把五育这个有机体看成一棵树,则“德育”就是它的根,是它的基础和源泉;“智育”就是干;而“体美劳”就可看作是旁支、花和叶。常言到“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所以我们应把德育当成重点来抓。在保证了德的基础上,再来出“才”。并且在出“才”的同时要兼顾“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