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园地
初三年级暑假学生阅读14
作者:程艳艳 发表于2011-09-28 13:52:05 】 浏览:2884次 评论:0

                    《水浒传》的结构的特点

 

                          初三二班   刘冉

 

《水浒》结构特点本身没有太多争议,大多数学者基本认同“珠串式”的结构,即《水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是又是一环扣一环,互相贯联,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称作珠串式线形结构,就像算盘上的珠子,有一根木条把它们串在一起……”“珠串式”结构止于梁山大聚义,之后基本是群体性活动,其结构也一目了然。

 

《水浒》的大情节与单个英雄故事的小情节的关系,是一个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所谓“大情节”,指的是造**、聚义、打方腊及悲剧结局的全过程;“小情节”则是指单个英雄故事。我们重新考察《水浒》,就会发现“小情节”同“大情节”的矛盾决非偶然。

 

 这些五光十色的“小情节”,既有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一面,也包含了嗜杀等阴暗的一面。孙述宇先生说:“文学中的侠盗通常并不嗜杀,《水浒》里的梁山好汉却杀人如麻。惊人的事例很多,诸如那个疯了似的武松在鸳鸯楼一口气杀了良贱十多口;众好汉攻陷大明府时,百姓被杀了五千。扈三娘是日后忠义堂上的英雄,她的家却也糊里糊涂地便给莽汉李逵毁了,无辜受戮的人在小说中太多了,不必尽举……”

 

 再如“小情节”里对妇女的态度:宋江的阎婆惜为“外室”,但“并不以这女色为念”,卢俊义有年轻的妻子贾氏,但他“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晁盖更极端,“最好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英雄好汉们流露出的对女性漠视乃至敌视也相当程度反映了游民心理。游民并非是天然的禁欲主义者,他们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只能使他们把欲望压到最低最小。因此,他们敌视人间一切奢华的东西,有了机会就要破坏,对于有诱惑力的女性也使如此,有时好不好色竟成了是否是江湖好汉的试金石。

 

 所以我们看到水浒的“大情节”与“小情节”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而言,整体重在表现广阔生活画面,局部的细节描写则对整体起着充实丰富的作用。而在《水浒》里,整体与局部呈现的是相互游离的状态,究其原因,就在于种种“小情节”并非专为表现“农民起义”主题而创作的,甚至基本与农民起义毫不相关。

 

 可见,“小情节”固有的主题倾向同粗糙故事梗概基础上延伸加工而成的“大情节”客观上表现出的主题倾向是矛盾的、游离的;同时,缺少艺术锤炼的后半部,其重叠敷衍,拖沓松散的毛病也显而易见,

 

 但《水浒》的精彩很大程度就是“小情节”的精彩,很难想象删掉了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故事的《水浒》怎么去吸引人。可见,“小情节”作为《水浒》的基本情节是很有道理的。
   
但“小情节”中英雄性格在后半部却起了很大变化。鲁智深在前半部的“小情节”里自然是精彩之至,但上山前后却判若两人,以往鲜明的性格几乎消失贻尽,成为作者任意驱谴的道具;人物之间如武松与宋江,林冲与鲁智深,杨雄和石秀原来非同寻常的关系,上山以后,却被作者忽略了。林冲等人性格所以能在“小情节”中栩栩如生,关键在于“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其结构、主题适合人物性格的表现,换言之,“小情节”主题与“大情节”所要表现的主题相矛盾,其结构不是有机的。

 

 须指出的是,说《水浒》结构并非有机,不是意味着整部小说结构一盘散沙、重叠敷衍,更不是结构无机,“并非有机”一说更大程度就“小情节”和“大情节”、“局部”与“整体”的游离的症结而言的,无论是从成书过程中浸染的游民意识,还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变化,都证明了“小情节”同“大情节”的矛盾,“局部”与“整体”游离的硬伤使我们认为《水浒》并非有机。

 

Tags:学生论文   名著阅读 责任编辑:程艳艳
上一篇生息(河南省一等奖)
下一篇初三暑假学生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