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园地
初三暑假学生阅读13
作者:程艳艳 发表于2011-09-28 13:48:47 】 浏览:2836次 评论:0

论《水浒传》中的打虎英雄

 

初三二班   马珂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使其作品具有光辉的艺术生命,《水浒传》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这正是几百年来一直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尤其对打虎英雄武松的塑造,更在每一位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细读原著,作者从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人物细节描写、对比突出人物形象这四个方面对武松这一打虎英雄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和描写,也使这一英雄流传千古。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物性格亦是如此。施耐庵创造的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以武松的形象最为光彩夺目。在李逵、鲁达、武松三人中,他们的性格却是“同中有异”。李逵虽勇猛、爽直、粗俗不堪,却粗犷中带有豪放率真,而鲁达却是性急,但粗中有细,武松的粗鲁又与前两人有所不同。可以从《武松斗杀西门庆》这一回中体现出来,当他得知哥哥是被西门庆同潘金莲所害,并没有直接找凶手报仇,而是先到县衙告状,告状不准,便请来了四家邻舍作证词诏问潘金莲,诏认后杀之。因此可以看出武松在杀西门庆、潘金莲时从容次第,有条有理。施耐庵的笔下可谓妙不可言,对同一种类型的人物却具有“同而不同”的特征。

 

生活是复杂的,这就决定了生活中的人物也具有复杂性。《水浒传》在塑造武松这一人物时便突出了这一点。武松景阳岗打虎之后,便当上了阳谷县的都头,一心想为统治阶级效劳,直至哥哥被害,告状不准,杀死凶手潘金莲和西门庆后却又到官衙自首,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刚强、正直、不愿连累他人,同时也表示他对官衙仍抱有幻想;醉打蒋门神一回,虽有打抱不平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报施恩的知遇之恩;被张都监收为心腹后,为小恩小惠所感,以至吃了大亏,差点把命都送了,血的教训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真面目逐渐加深了认识,反抗也随之愈加激烈,大闹飞天浦、血溅鸳鸯楼后,他走上了了起义的道路,并在日后长期的斗争中,他的革命意识逐渐坚定,成为坚决反对招安的英雄之一。他的这些复杂的因素又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在他身上统一成一个丰富的整体,使他成为所谓的“天人”。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好的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如在《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一回中,有这样一段: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那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见掀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的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从半空劈将下来……那大虫翻身又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这里的细节描写可谓精彩之至。老虎的一按、一扑、一掀、一剪、一兜,武松的一惊、一闪、一躲等细节写的具体生动,这些细节不仅渲染了一种恶斗的气氛,也为武松赤手空拳打虎作了衬托,表现了武松的机智、勇敢、神力和英武。

 

同时通过对比也将武松形象刻画得更加形象具体。又如同是打虎,从武松和李逵的不同打法便可看出二人性格。先看武松打虎,当吊睛白额大虫一次次向武松扑去时,先是“一闪”、“一躲”又“一闪”、“一跳”,武松这连连“退却”是要消耗对方的体力,寻找战机,为打虎积聚力量,待到大虫气力已尽,武松便用尽平生气力、浑身解数,一举致大虫于死地;再看李逵打虎,当李逵看到老娘被虎吃掉“心头火起”先搠死一只小虎,又追到洞搠死第二只小虎,待到母虎归来,又一刀刺中它的粪门,“和那刀把也一直入肚里去了”“碰到回洞公虎”又“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额下”,就这样,一口气杀死了四只老虎,不讲策略、一腔怒火、一股蛮劲。他们两个打虎的同中有异,正是由于两人不同的性格决定的,武松是勇中有细、才智过人,而李逵则纯是勇敢、大胆。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现实主义巨著,其中塑造的一个个英雄形象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于打虎英雄武松的塑造,通过武松的打虎、杀嫂、刺配,以及后来的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醉打独火星、落草二龙山等一连串的行动中,使武松这一打虎英雄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即使今日,武松仍然是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Tags:学生论文   名著阅读 责任编辑:程艳艳
上一篇初三年级暑假学生阅读14
下一篇初三年级暑假阅读论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