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两代首领之对比
初二八班 刘越
降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可叹大好江山,被权臣奸佞所把持,而忠臣良将却一个个被逼走江湖,沦落他乡。无奈中才聚首梁山,揭竿而起,全书首先出场的是高俅,他的发迹史以及丑恶表象,正如金圣叹在批语中所云,含有表现“乱自上作”的用意。而命运多舛的才人们各聚首,却个个虚怀若谷,所思前途不同。在众多的好汉中代表的两种思想的人物,非两代梁山首领莫属。
其一,晁盖,山东东溪村人。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晁盖主谋劫取生辰纲后反上梁山,后又全歼济州“围剿”,江州劫法场等战斗。在他领导下的梁山,势力日益强大。以“竭力同心、共聚大义,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为纲领。但后在打曾头市时,被史文恭用药箭射中面颊致死。在晁盖生前就对宋江所察觉,但对招安仍寸步不让,临终遗嘱上说“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实质是对腐儒小吏宋江坐第一把交椅的否定,但晁盖既无远虑,亦无近谋,而且往往意气用事。他明明看出了宋江有投降的意思,自己也很不赞赏,却又无可奈何。晁盖战死疆场,自怨不失英雄本色,但也同时说明他确实不具备领袖资质,甚至缺少大将风度。凡为人主,为将帅者,必须能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像晁盖这样沉不住气,怎么行呢?
之其二为宋江,其自幼學习儒家学说,大后諳熟史道。他爱好枪棒,喜欢结交江湖好汉,仗义疏财,自号呼保义,人称“及时雨”。宋江在被刺配江州途中,晁盖率领梁山好汉奋力搭救并劝他上梁山泊,宋江不愿背信朝廷而拒绝。由于在浔阳楼醉后题反诗,被打入死牢,梁山好汉劫法场后救出宋江,一起上了梁山。
晁盖阵亡后,宋江坐上了第一把交椅,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树立“替天行道”的大旗。当然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的朝廷忠臣→悲惨结局四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 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宋江具有“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行。他之所以享誉江湖,主要就是因为他的“义”。宋江到梁山泊以后。处理问题比较周全,有高超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这相对于晁盖而言,是远远胜过的。在他上山前,梁山兄弟固守山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只图快活,是地地道道的山贼,宋江上山后,统一调度组织,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动出击,攻城掠地,建立一只庞大的正规军,所向披靡。但是,宋江一直把梁山当成临时栖身之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跳板,根本不愿意终身落草,他的造**动机不纯。这一点,晁盖于他早已有所察觉,但直至最后,他也无可奈何。他接受朝廷招安的想法由来已久。“羁鸟恋旧林”是陶潜对官场的厌倦,但却是宋江对官场的苦苦恋慕。
受招安后,宋江成为朝廷的忠臣。他以“忠”灭“义”,性格上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这时,他的主导思想是为国尽忠出力。他也由原来的起义军首领变为朝廷的顺臣。当梁山好汉们一个个死去,一心归顺朝廷的宋江也落了个毒酒赐死的下场。
宋江与多数梁山好汉非常不同的一点是:他尽管上了梁山,甚至成为了梁山的领袖,但他依然渴望在主流社会建功立业。他是官吏的代表,他渴望远大前程,然而传统的主流社会结构却决定了他只能屈居下位,几乎没有“发迹”的可能,一个雄心勃勃,恃才自负的人,当他对主流社会极度失望时,向非主流社会寻求寄托是可以理解的,非主流的社会是他寻求精神寄托之处。主流社会的核心伦理原则是“忠”、“孝”。然非主流社会的核心伦理院子是“义”、宋江在言谈中常常置“忠”“孝”于“义”上,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加以解释了。为了回到主流社会,宋江采取的策略是:一方面在和官军对垒时充分显示梁山的实力,使朝廷不敢小看;在另一方面,在得胜后向被俘的朝廷官员剖白心迹,以示愿意接受招安。宋江运用这一策略非常熟练老道。这也是前一任首领所不能及的。但是,晁盖再怎么无能也不会把自己的兄弟一个个逼上死路。纵观宋江的人生历程,我们发现:宋江迷恋主流社会。功名和家庭,是他关注和追求的两大焦点。而晁盖则不相同,他虽无宋江那般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谙熟人心的城府。但晁盖的心却是和梁上泊众兄弟的心是齐的。全书之所以没有让晁盖把宋江的真实心境解开,而注定了全章的悲剧,大概是作者有亲身不同的体验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宋江的心里只有主流社会,只有官场,才能让他尽情享受万里风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在晁盖眼里,满腹的英雄气短才是侠义之道。如果他能文,梁山的第二个首领又该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