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论文中心
浅谈新课标下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
作者: 发表于2011-07-02 21:11:34 】 浏览:2871次 评论:0

摘要:落实新课程标准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组织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应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形态突出主体、多元、探究。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方式能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此教师需在课堂中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拓展其发展空间,挖掘其创造潜能,开发其创造力。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四个教学案例阐述了自己对于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参与式、新课程标准

 

正文:

 

落实新课程标准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组织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应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形态突出主体、多元、探究。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方式能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此教师需在课堂中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拓展其发展空间,挖掘其创造潜能,开发其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需提出问题。如果整个学习过程全部交与学生自己处理,这是不科学的。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手段的局限性,有时侯限制了他们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或者开展的学习活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大程度的达到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怎样组织好参与式的课堂教学呢?

 

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下面就是我对参与式教学的点点体会!

 

一、为学生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不是光靠教师的讲解、灌输以及学生的机械记忆来完成的。这种方式是不牢固和深刻的。一个数学概念、定理的建立和形成,必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消化,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而且是终生难忘的。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实例1椭圆概念的教学

 

1)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

 

①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两枚小图钉将一定长度的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线拉紧,让铅笔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得图形为椭圆。

 

②教师在电脑屏幕上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操作得到两定点

距离之和为定值 的动点轨迹。

 

2)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讨论

 

椭圆上的点有什么特征?当细线的长发生变化时,轨迹又如何变化?当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变化时轨迹又如何?根据上述操作过程,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上述过程中,椭圆的概念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实例的共同特征的概括而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参与实验、主动探索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景,精心设计“悬念”,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适度的“悬念”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探索数学规律的热情和情趣。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实例2对称问题的研究

 

问题1:试结合图象求出点

关于原点、 轴、 轴、直线 的对称点坐标。

 

问题2:求点

关于点 的对称点坐标。

 

问题3:已知曲线

,求曲线 关于原点、 轴、 轴、直线 的对称的曲线的方程。

 

问题4:已知直线

,求直线关于点 对称的直线的方程。

 

问题5:已知曲线

,求曲线 关于点 对称的曲线的方程。

 

上述问题的设置围绕“对称”的解析表示,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了知识体系。

 

三、实施分层教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一刀切”的教学不利于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把学生分成三组(基础组、提高组和竞赛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不因听不懂课而丧失信心,优秀的学生也不因授课内容简单而乏味。

 

教学实例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过程:(1)复习绝对值的意义和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出几个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2)讲解例题

 

1:解不等式

 

2:解不等式

 

对基础组的同学要求切实掌握例1和例2的解题思路即教材中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组和竞赛组的同学,还要求掌握例1的下面解法:

 

解:(零点分段法)

 

时,原不等式化为 ,解得

 

时,原不等式化为 ,解得

 

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对于竞赛组的同学,还要求对零点分段法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见下面例3

 

3: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在组织教学上,让竞赛组的同学评价提高组同学的解法;而提高组同学评价基础组同学的解法;基础组的同学最后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得失。最后,大家一起总结解此类不等式的方法。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能使全体学生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信心。

 

四、加强数学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实例4教学过程如下:

 

创设情景:已知在

克的糖水中含糖 克,现向其中加入糖 克,全部溶解,试问,糖水变甜了,还是变淡了?为什么?

 

感知抽象:你能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其中的原理吗?(即

 

培养严谨:你能证明此不等式吗?你有几种证法?

 

思维发散: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你能举出多少利用这个不等式的实例?

 

拓展升华:你能推广上面的不等式吗?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

 

上述教学过程,起于生活、结束于生活、贴近生活、结合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样的应用问题情景,能使每个学生品味数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促使他们积极搜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想方设法的解决它们。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参与式方法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参与性高、活动性强、兴趣浓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化,这种个性化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因此,很难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学生、所有内容的参与方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的选择参与方式,同时,参与式的运用不能程式化,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参与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从中受益。

 

Tags:高中数学 责任编辑:欧阳亮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
下一篇2011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