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的2大方案
主讲人:冯长顺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故本学案主要从“掌握2大思维方式和2步答题规范”和“破解诗人含蓄、复杂思想感情的4个角度”两大方案突破。
方法指导——掌握2大思维方式和 2步答题规范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这首诗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
[技巧点拨]
1.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大思维方式
方式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方式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
诗歌中一两个字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里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透露着凄伤孤寂之情。
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涵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写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涵的感情,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涵的感情,写景的重在分析景所蕴涵的感情。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步答题规范
第一步: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第二步: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
[应用体验]
1.(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第一步: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第二步: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师用书附解析] 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2.(200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1)第一步态度①:侯蒙幽默诙谐。第二步分析①: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第一步态度②:侯蒙乐观自信。第二步分析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3)第一步态度③:侯蒙志向高远。第二步分析③:如结句的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重点突破——破解诗人含蓄、复杂思想感情的4个角度
古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情感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
针对情感表达的含蓄、复杂性,高考对诗歌情感类的考查:一是切口小,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思想感情。因此解答情感类题目时考生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避免答案中缺失要点。
(一)从时间角度,把握情感
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诗歌,给诗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词的上下阕(片),每阕(片)包含几个句子,可以分成几个时间段,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感情要点。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①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③,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③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时间①:今年“独游秦”,“公子南桥应尽兴”,表现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时间②:“明年春色倍还人”,写出了诗人对洛城友人的思念,对洛城的春光风物的眷念与热爱。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教师用书附解析] 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可从时间角度来切分,今年春日独游和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为一层,设想明年春色为一层,两个情感点,两种感情。
(二)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
这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或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应用体验]
2.(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
关键词①: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步骤二 情感②:二是孤独,思念家乡,
关键词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教师用书附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营造了静谧凄凉的氛围,为烘托诗人的心情做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是因为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漂泊,所以痛彻心扉的思乡与回归之愁应是其不眠的真正原因。
(三)从描述对象角度,解读情感
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从描述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描述主体和描述客体,描述主体即诗人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描述客体即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不同的描述客体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这两个角度自然也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情感。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③。
[注] 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 ②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茫茫:不明貌。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 ③短松冈:指墓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达了作者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描述对象①:上阕从词人自己的角度,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尘满面,鬓如霜”,把对妻子的想念与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道出了死者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描述对象②:下阕从妻子角度,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坐,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意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随之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感情变化: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
步骤二 分析①: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
分析②:尾联写当作者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古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专项强化练](时间:40分钟 满分:81分)
题组一 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桂枝香 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借古讽今的手法。(2分)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4分,一点2分,得满4分为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鹤
杜 牧
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①须。
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注] ①四皓,即“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象征);(2分)以鹤自喻(象征诗人自己), (2分)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赠黄鲁直
徐 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别情,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1分)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2分)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1分)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转 应 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2分)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2分)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以及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山北写望
林 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①。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 ①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观点:山北晚景是连图画也应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寒 闺 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
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答:
参考答案: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每点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 ①取次:任意,随意。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3分)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3分)
题组二 综合练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瑞 鹧 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 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3分)
(2)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之情。(2
|
上一篇:高三语文备课组2016年10月10日集.. |
下一篇:高三语文2016年9月26日集体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