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三功”,确保情感分析题的答案更完善(主讲人:季军)
高考考查古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是对所给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其角度有二:一是直陈式,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某片等)或全篇的思想感情;二是分析式,要求不仅要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而后者恰恰是考生的软肋,不少考生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本书将教你学会“三功”,确保情感分析题更完善。
[典例] (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
“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评分细则] 准确答出什么感情的,得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得3分。
[现场阅卷]
[我来评分] 2分
[名师评卷] 此考生答案就句析句,没有联系主旨;同时,没能深入理解诗歌情感。考生对第5句意思未能理解,导致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没有体悟出来,但能根据题目和注释,准确把握了第6句蕴涵的情感“客居馆舍中的烦闷孤独”,所以得2分。第7句点出了诗人因品格“高洁”而不被重用,那不被重用背后蕴涵的“愁苦”之情未分析出来,所以不得分。最后一句完全理解错误,“待眼明”是期望被明主早日发现,背后隐含的是对唐朝的忠心,而非期望“改朝换代”。
(一)习得“外家功”(挑字析、逐联〈片〉析)
1.挑字析
古诗写作重炼字,以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字,有时表现在高度凝练的情感词语上,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联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这样的“情字”挑出来分析。有时,“情字”并不是那么显豁,而是藏在某些富有表现力的实字或虚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对某句、某联较小范围的分析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报恩寺上方
方 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解析: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登上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
参考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2.逐联(片)析
“逐联(片)析”就是对律诗和有上下片的词采取逐联逐片的分析,从而得出该诗歌的思想感情。此法主要运用于对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题中。有时对诗歌全篇感情变化的分析也用此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中花 岭南作①
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②。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③。
[注] ①1126年,金兵攻占卞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辗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应刘: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璩兄弟与刘桢。③东周:代指洛阳一带。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得意”“狂游”追述了承平岁月中胜景狂游的盛况。“胡尘”三句描述了金兵南下之时,词人被迫避难南荒,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老矣”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悲痛。将此综合起来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上片追述了承平岁月中胜景狂游的盛况,下片描述了沦亡生活的痛苦,发出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叹。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了词人面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生发的去国离乡的悲痛之情。
(二)练就“内家功”(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细节情)
1.会分析景中情
中国古诗最重要的内容是景情,所谓分析鉴赏,主要是分析景物中包含的情感。
(1)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写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入手,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2)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冷暖入手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但也要注意诗歌中“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的抒情方式。
(3)分析景中情,要从物象所寓情思入手,准确品悟情感。如,玫瑰承载爱意,明月寄寓思情,松柏代表坚强。因此,把握诗人情感,须品鉴诗中物象之意蕴。“杨柳、梧桐、桑梓、红豆、梅花、菊花、鹧鸪、杜鹃、鸿雁、沙鸥、流水”等古诗歌常用意象的含义须掌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尾联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
2.会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诗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能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另一方面,托物言志是诗歌常用手法之一。在理解时,注意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这一形象即是诗人内心情愫的物化。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3.会分析典中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思想情感。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二轮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同时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方式:明用、暗用,典故的用意——正用、反用。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自己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4.会分析细节情
人的肢体动作细节能折射出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发之于内心,形之于神色,也显之于举止。因此,揣摩诗中的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可一窥诗人的情感。宋朝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语,“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一些细节性的意象或修饰语也要格外注意。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 郎 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涵的情感。
答:
解析:末句虽然是运用了“燕”这个意象,但其前面有个细节性的修饰语“双”,主人公的“单”与“双”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诗歌情感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学会“多面功”(多角度、多层面答题)
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结合本诗的注解,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有喻指。如在江上的“恶风”“浪”“黄流”,这些都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受到的险恶与打击,表达出一种愤激之情;颈联中的“空荒”“待残更”表明作者的寂寞孤独;尾联中的“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表明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参考答案:①“恶风”“黄流”暗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