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实词主讲人牛杰
一、考什么——洞悉考情
(一)考查方式
高考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有时也考查双音节词;一种是以翻译题的形式结合其他考点共同考查。
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点中都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类词语的含义。如全国卷Ⅰ考查的“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全国卷Ⅱ考查的“字”“谥号”“嗣位”“诣阙”等,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类题目的出现,预示着实词考查的新动向——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判断。针对这一新动向,本书专门为考生系统梳理了古代文化常识,置于本书后附的《课下一刻钟 增分无形中》,以备考生考前识记,敬请关注。
(二)选词特点
命题者往往对以下三类词情有独钟:
一词多义
| 如:2015年全国卷Ⅰ翻译句子“庶或万一可济”中的“济”。
再如:2015年山东卷考查的“敢问其目”中的“目”、“军皆定次”中的“次”、“白刃始合”中的“合”等。
|
词类活用
| 如:2015年全国卷Ⅰ翻译句子“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中的“帝”,属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吾当死之”中的“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再如:2014年山东卷考查的“而舍县之大家”中的“舍”,属动词,“安排住宿”。
|
通假字
| 如:2015年重庆卷考查的“不以证”中的“证”。
|
(三)选词来源
基本上都来自于课本,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2015年天津卷考查的“赍物具千数谢之”中的“赍”,可联系课本中的《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赍(赠送)钱三百万”中的“赍”,推知解释。因此,判定一个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依课本词义推断,二是代入语境。
二、怎么办——8法推断
根据对文言词语考情考向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文言词语题在设题上的特点,根据设题特点,考生在复习时应立足课本,“死记而活用”。落实到解答题目中,就是要静心进入文本语境,利用科学的推断方法解题。具体的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八种。
(一)从字的角度推断
1.形声字、会意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则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寒暄”的“暄”从“日”,指(太阳)温暖,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叫“寒暄”。除了形声字,还有会意字,如“旦”,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即“天明”“早上”,有成语“通宵达旦”“枕戈待旦”为佐证。但汉字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比喻义,所以造字法只能帮助我们根据偏旁推断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词义的推断提供依据。
常见偏旁部首的含义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多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鸟、虫”多与动物有关;
从“之、辶(走)、彳(行)”多与人的行为有关。
再如:
忄—心理 系—捆绑 礻—神祇
衤—衣服 禾—五谷 贝—金钱
歹—死亡 皿—器具 纟—丝麻
宀—房舍 求—毛皮 髟—毛发
攴—敲击 尸—身体 隹—鸟雀
目—眼 自—鼻 月—肉
[示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 诡:妄言
B.以文贽郎中庄昶,庄公读而奇之 贽:推辞
C.先生固谢不受曰 谢:推辞
D.念先生贪而才,欲遗之金 遗:馈赠
[解析] A项,“诡”以“讠”为形符,译为“妄言”,符合意义范围。C项,“谢”也用“讠”字旁,且后面接“不受”两字,译为“推辞”应正确。D项,“遗”用“贝”字旁,与钱财有关,再联想常用词“遗赠”,译为“馈赠”应正确。B项,“贽”,以“贝”为形符,应与财物相关,译为“推辞”便与“贝”无关了。查词典可知“贽”为“初见尊长赠送礼物”,符合“贝”的意义范围。
[答案] B
1.根据形符的意义,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
①弊在赂秦
②自缢于庭树
③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④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⑤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⑥可以独飨白粲
⑦王怒曰:“劓之。”
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⑨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⑩刑天舞干戚
⑪径造庐访成(名)
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⑬彀士十万人
答案:①“贝”,贿赂 ②“纟”(“纟”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上吊 ③“扌”,用鞭、棍等打人 ④“目”,双目失明 ⑤“米”,买米 ⑥“食”,食用,享用,犒劳 ⑦“刂”,割掉鼻子 ⑧“田”,田地 ⑨“饣”,美味佳肴 ⑩“戈”,斧,古代的一种兵器 ⑪“辶”,到 ⑫“艹”,香草 ⑬“弓”,弓箭手
2.通假字
当某字在句中译不通时,不妨想想它是否是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不可能与跳蚤有关,联想其同音词,可推想其通“早”。这种推断不可想当然,应联系通假字构成方式进行推断。此外还须知道,实词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不可能四个选项全都考通假,只会是其中的一两个选项。
[示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 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 趣:催促
[解析] 据上下文语境可确认A错误,这里的“暴乱”是“残暴、胡作非为”之意。B选项明显错误,因为“除”是“授予官职”。C选项将释义代入,只能译为“不空闲吏事”,明显不通,所以通过同音通假联想其与“娴”通假,由“娴熟”可知“娴”是“熟悉”的意思,“不闲吏事”应是“不熟悉吏事”,可见译为“空闲”错误。而D选项中的“趣”与“迫”共同修饰“说”,可推知“趣”“迫”同义。由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中“能事不受相促迫”,可知“趣”同“促”,因此可断定D选项正确。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B.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C.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D.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解析:选D A项,“旁”通“傍”,依傍,靠近。(我的灵魂还能恋恋不舍依傍着你,你就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B项,“支”通“肢”,肢体。(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热水给我洗手暖脚)
C项,“而”通“尔”,你。(我和你的君主说话,你算什么人)
D项,“颠”,跌落。(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二)从词的角度推断
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可以由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如“败北”,“北”与“败”同用,可知“北”即“败”,可译为“失败”“败走”。在训诂学中,同义词训释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在古文中如遇到难解的字,可用其组词,再通过它的同义词去推断它的含义,如:
屋极有窗以达气。
此句中难点词是“极”与“达”,可分别组词“泰山极顶”“登峰造极”,推知“极”当“顶”讲,所以“屋极”即“屋顶”。“达”可组词“通达”“四通八达”,所以“达”即“通”,“达气”即“通气”。全句可译为“屋顶有窗子用来通气”。
由反义词构成的双音词也很普遍,如“毁誉”“臧否”“妍媸”“成败”等,它们可以帮我们从反义词的角度推知词义。
3.试从词的角度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⑤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⑥成(名)益愕,急逐趁之
⑦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⑧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⑨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
⑩攘除奸凶
⑪行将为人所并
答案:①“秩”同“俸”,官吏的俸禄 ②“擢”同“拔”,提拔,选拔 ③“敝”同“疲”,疲惫 ④“冲”同“幼”,年幼 ⑤“媸”与“妍”相对,丑陋 ⑥“趁”同“逐”,追赶 ⑦“幸”同“冀”,希望 ⑧“考”同“击”,击打,敲打 ⑨“遇”同“接”,接待 ⑩“攘”同“除”,排斥 ⑪“行”同“将”,将要
(三)从句式结构的角度推断
古文讲究文句整齐,喜用骈句与互文。这种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常在相同位置上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结构,通过已知推断未知,如: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率”与“将”处于相同位置,可由“率”推知“将”可译为“率领”“带领”。
4.试从句式结构的角度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通五经,贯六艺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③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④岭南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⑥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⑦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⑧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⑨去郑而之许
⑩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⑪忽东忽西,忽出忽处
⑫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答案:①“贯”同“通”,通晓,精通 ②“以”同“用”,任用 ③“穰岁”与“饥岁”相对,丰年 ④“望”与“凌”相对,“凌”,越过,“望”,未到 ⑤“兴国”与“亡身”相反,“逸豫”应与“忧劳”相对,安逸享乐 ⑥“亡”与“有”相对,无,没有 ⑦“腰”与“戴”相同,应活用作动词,腰间带着 ⑧“急”与“宽”相对,“宽松”的反面是“严酷” ⑨“之”是“去、到、往”,“去”与“之”相反,则应为“离开” ⑩“牧”同“御”,统治,治理 ⑪“出”是出仕,所以“处”是隐居 ⑫“慎”与“敬”同,谨慎
(四)从词性、语法的角度推断
词性不同,常常会导致词义的不同,所以分析加点词的词性及其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可有助于对词义正误的判断。
[示例] 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梁祖陈师河朔 陈:部署
B.契丹之寇幽州也 寇:盗贼
C.向晚皆有归志 向:将近
D.王其勉之 勉:努力
[解析] B项“寇幽州”应为动宾短语,所以把“寇”解为名词“盗贼”错误,名词+名词,应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的“寇”应为动词“侵犯”。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句可译为“契丹侵犯幽州”。由此例不难看出,有时掌握了这一要点,一招足以定正误。
[答案] B
5.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通“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列阵
(2)A.皆持兵勒陈 陈:陈列
B.宥其枝附 枝附:随从的人
C.乃赢服间行 间:从小路
D.侯民病利 病利:兴利除害
(3)A.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厚:扎实
B.以偿其素志 素:向来
C.学者非韩愈不学也,可谓盛矣 盛:兴旺
D.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贵:珍贵
(4)A.毛文东将卒反 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 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5)A.上虞有寡妇主孝,养始 主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至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答案:(1)选A 联系上文的“樵苏”(此两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柴砍草)和下文的“饱”,推断应为动词,译为“埋灶做饭”。
(2)选A “勒陈”应是动宾结构,“陈”不应是动词“陈列”,而应是“阵”的通假字。
(3)选D “忽”与“贵”均应为动词,忽视、看重。“忽于往”“贵于今”即“过去被忽视”“现在被看重”,将其理解成形容词“珍贵”显然错了。
(4)选B “躬”是“亲自”,“汲”是动词“打水”,“樵”应是动词“砍柴”。
(5)选D “行旅不至”,“行旅”做主语,应是名词“旅行、游览的人”。
(五)从成语的角度推断
成语是保存古汉语的活化石。它们有的保留了古汉语的句式,如“马首是瞻”就保留了宾语前置的句式;有的则保留了古汉语的词义,如“奔走相告”中的“走”,便保留了“走”的古义“跑”。所以,通过成语,可推知某些文言词语的义项,当然,不应只限于成语,有些双音词也有此功效。如:
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王)罴 济:渡河
通过“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可推知“济”可解作“渡河”。
[示例] 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率数万众薄(王)彦垒 薄:轻视
B.(王)彦决围以出,其众遂溃 溃:离散、逃散
C.常虑变生不测 测:预料
D.俾以大兵再攻(王)彦垒 俾:使、让
[解析] 联想“薄暮”“日薄西山”,可推知“薄”应解作“迫近”“逼近”。而B项中的“溃”,可通过“不战自溃”“一触即溃”“溃散”等词,推知“溃”解作“离散、逃散”,正确。C项中的“测”可通过“变幻莫测”“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测”推知“测”解作“预料”,正确。D项中的“俾”可通过“俾众周知”“俾使考查”推知“俾”解作“使、让”,正确。
[答案] A
6.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A.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
克:战胜
B.臣尚能被甲上马 被:通“披”,穿
C.军次下隽 次:到达
D.大众怫郁行死 行:将要
(2)A.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滨:靠近
B.而予家独远市而居 远:远离
C.竹既凋残,池亦竭矣 竭:干涸
D.区区者,乌足称瑞哉 乌:黑色
(3)A.(韩)轨遂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王)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崇
(4)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答案:(1)选C C项,“次”应解作“驻扎”。A项中的“克”可组词“攻无不克”“克敌制胜”“克服困难”,从而推知“克”可解作“战胜”;B项中的“被”可组词“披坚执锐”“披挂上阵”,从而推知“被”通“披”,可解作“穿”;D项中的“行”可组词“行将就木”“行将死亡”“行将倒塌”,从而推知“行”可解作“将要”。
(2)选D D项,“乌”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项中的“滨”可组词“东滨大海”“滨江大道”,从而推知“滨”可解作“靠近”;B项中的“远”可由单音词变双音词;C项中的“竭”可组词“枯竭”“竭泽而渔”,从而推知“竭”可解作“干涸”。
(3)选A A项,“投城遁走”理解成“投奔城逃走”于理不通,所以这个“投”应是“抛弃”“扔掉”,如“投笔从戎”。B项中“济”可组词“同舟共济”“和衷共济”,从而推知“济”解作“渡河”;C项中“虞”可组词“不虞匮乏”“无冻馁之虞”“兴修水利,水旱无虞”,从而推知“虞”可解作“忧虑”“忧患”;D项中“尚”可组词“礼尚往来”,从而推知“尚”可解作“崇尚”“推崇”。
(4)选B B项,如将“渝”解作“坚持”,那么“泽命不渝”便与“信也”前后矛盾,可组词“矢志不渝”“忠贞不渝”,从而推知“渝”应作“改变”“违背”讲。A项,可联系成语“生生不已”中的“已”作“停止”讲,所以A项正确;C项,可联系成语“修身养性”而推知此项正确;D项,可联系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理解,便知此项解释正确。
(六)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推断
有时,实词词义的考查,会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命题,这种题型只要能识别出命题点是哪一种词类活用现象,便可轻松确定答案。
[示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可谓不忝尔祖矣 忝:辱没
B.累迁江夏内史 迁:升迁
C.妻以宗室女 妻:妻子
D.时竺超民执义宣 执:捉拿
[解析] “妻”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把……嫁给……做妻子。因为“以宗室女”是一个介宾结构,名词用在介宾结构前,应活用作动词。
[答案] C
7.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1)A.门庭籓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B.左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世咸贵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
D.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2)A.沟涧壑,陵绝险阻 沟:修通
B.始命芟其芜,行其涂 涂:通“途”,道路
C.已乃延客入观 延:邀请
D.视其细,知其大也 细:细小
(3)A.家贫,佣为漆工 佣:佣人
B.及被州辟 辟:征召
C.以齿则长 齿:年龄
D.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 义:认为……仁义
(4)A.悬而下缒,尺寸勿爽 爽:差错
B.横支竖理,皆默识于心 识:记住
C.不事雕琢,雅合自然 雅:很,甚
D.他人辇取以去 辇:车子
(5)A.以莒丞抵罪 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 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 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友殷寅、颜真卿 友:友善
(6)A.启武帝引与游处 引:邀请
B.陈襄母常卒患心痛 卒:通“猝”,突然
C.但和言解喻之 喻:明白
D.陈陆襄德化 陈:陈述,诉说
答案:(1)选C “贵”应是意动用法,“以……为贵”,即崇尚,重视。
(2)选D “细”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细小的方面。
(3)选A “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受雇佣。
(4)选D “辇”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辇车。
(5)选D “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与……结为朋友”。
(6)选C “喻”是使动用法,使……明白。
(七)从课文已知角度推断
高考文言文常常是命题在课外,考在课内。选文虽然是陌生的,但文中的许多实词,却是课本中见过的熟面孔,况且实词的义项是固定的,所以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有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通过课内的实词义项,去推知或印证该词在试题新语境中的意义。
[示例]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 就:靠近,走进去
B.同诣(李)杓直修行里第 诣:拜会
C.刘亦具陈其见 具:详细地
D.宿潼关逆旅 逆旅:旅店、客舍
[解析] A项中的“就”,联想《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可知“就”可译作“靠近、接近”,将其代入可译为“将要靠近观察它,寺门紧闭不能进入”,通顺,可知其正确。
C项中的“具”,联想《鸿门宴》中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的“具”可解作“详细地”,“具陈其见”可译为“详细地讲述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可知C正确。
D项中的“逆旅”联想《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可知“逆旅”解作“旅店、客舍”正确,全句译为“住在潼关旅店”,通顺。
B项中的“诣”译作“拜会”欠当。因为“诣”的宾语是“里第”,拜访人通顺,拜访住所则不通。联想《桃花源记》“诣太守,说如此”,可知这个“诣”应译为“到……去”。
[答案] B
8.选出对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1)A.后己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说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裴)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2)A.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 给:充足
B.稍不稔即无免焉 稔:庄稼成熟
C.则复鸩工度地 鸩:召集
D.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 属:隶属
(3)A.身被创不顾 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职
C.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
(4)A.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得:俘获
B.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度:考虑
C.秦因乘胜,略定荆州城邑 略:略微
D.王剪为秦将,夷六国 夷:铲平
答案:(1)选D “顾”应译为“只是”,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选D “属”应译为“嘱托”,可联想《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3)选D “恨”应译为“遗憾”,可联想《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选C “略”应译为“夺取”,可联想《荆轲刺秦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八)从语境角度推断
对于实词的判断,有些常见、固定的义项,一眼便可以看出。而有些实词,必须放到句子中,仔细斟酌,看其在上下文中有无有悖事理、前后矛盾或上下文欠连贯通顺的地方,方可确定其对错。
[示例]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良久,召唐让曰 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 霸:称霸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获得,犯罪
D.文吏以法绳之 绳:捆绑
[解析] D项中将“绳”的“捆绑”释义代入原句,便成了“用法律捆绑他”,很显然于事理有悖,联想“绳之以法”,可知“绳”应解作“制裁、纠正”。其他三项,脱离了上下文则很难理解,但D项的错误则非常明显,不难确定答案。
[答案] D
9.试从语境的角度,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1)A.颜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 课:督促
B.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尉 豫:参与
C.成帝美其素行 素:向来
D.敕太官四时致膳 致:表达
(2)A.诸长吏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委:委派
B.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 治:研究
C.虞翻又性不协俗,多见毁谤 毁:诽谤
D.自起行酒,(虞)翻伏地阳醉 阳:假装
(3)A.以骁勇,累迁裨校 迁:调职
B.吾今私汝,则可矣 私:偏爱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 署:任命
D.严氏不悦,绐曰 绐:欺骗
(4)A.有樵子者,貌髯而伟 伟:身体魁梧
B.人或讶问之 讶:惊讶,奇怪
C.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
D.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
答案:(1)选D “致膳”的“膳”应是“膳食”,如把“致”解作“表达”显然不通。“致”应为“致送”,全句可译为“下令太官致送四时节令膳食”。
(2)选A “远委城郭”如译作“委派城池”于理不通,城池不能委派。“远委城郭”应是“远离城池”。
(3)选A 前句的“骁勇”与后句的“累迁裨校”应是因果关系,既然是作战骁勇,所以不应是多次调任裨校,应是“升迁做了裨校”。
(4)选C “负”组词“背负”,“彼非不欲多负”应为“他不是不想多背”,所以“力不赡也”是“力量不足或力不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