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集体备课
11月5日高一语文集体备课
作者: 发表于2014-11-05 10:43:32 】 浏览:1127次 评论:0

11月5日,高一全体语文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讨论了短新闻两篇。主讲人李坤。同时对期中考试命题原则和范围进行了确认。内容如下:

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体感知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彭定秉离开港督府,英国告别仪式,降旗仪式,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7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里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绐读者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结构特点。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总结、扩展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巷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中的新闻报道《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比较一下和两篇课文的写法的不同。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四

 

 

Tags:高一语文集体备课 责任编辑:牛杰
上一篇11月3日高三语文备课组按时备课
下一篇高二语文组11月3日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