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木铎金声在中原大地传扬开去
——北师大培训总结
牛杰
2014年12月9日
——16日,我有幸来到木铎金声的北师大聆听专家们的教诲。
12月10日
项贤明教授为我们开了一个讲座《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项教授从九方面为我们解读这一问题。
一、创新:我们的焦虑、自恋与反省。
二、创新时代的教育挑战。
三、复杂性与简单性
四、主体性:质的飞跃
五、我们是如何“丢失”创造力的?
六、在跨国比较研究中发现症结
七、教育学对教育的错误解释:
八、重新理解教育
九、“应试教育”的教育问题
听了项教授的讲座,我的心情颇为沉重。在如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疲于奔命,只需像复读机一样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复制在试卷上即可,不需要想太多别的东西,也没有时间、机会、条件来想别的东西。像我的学生,梦想就是考上重点大学,最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生似乎就圆满了。但是,大学生就业的艰难也让许多学生迷茫了。他们甚至觉得没有读到书也无所谓,因为读了大学也未必找得到好的工作。而当升学的压力落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他们无力接受更多。学校没有创造太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真正的全面发展,高分低能的学生随处可见,冷漠自私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特点。长期如此,我们的教育前景让人担忧。在高科技时代,没有创新能力,如何与别的国家竞争?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下午听了北京四中网校李永总编的《微课、翻转课堂与教学改革》对我触动更大,想想教育可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2月11日
上午,尚俊杰博士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这个主题,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系统阐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生活、工作和教育的影响,给我们以重要启迪: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再造新的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组织机构和学校管理方式,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和平教育。在讲座中,尚俊杰副教授以“谷哥地球”、“柯达胶卷”等故事,引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想不到的速度会出现”。尚教授以站在世界前沿的视角,生动活泼的介绍了深刻影响教育变革的“可汉学院”、“翻转课堂”、MOOC(慕课)等教育模式,指出在云计算、大数据信息环境下,已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需要对教育流程进行再创造,即完成对教师角色再造、课程模式再造、组织机构再造、管理方式再造。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学习知识的智能化”。
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赵德成教授的报告,真的是既具体又细致,既理论又实践,让与会的老师们茅塞顿开、唏嘘不已,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入的实践研究、丰富的课堂积淀,以及他出色的口才,使得整场讲座精彩纷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博士的报告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他懂得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的许多教学方法让我感觉豁然开朗,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待改进的太多太多。听了他的报告,让我感到真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静下心来多学习、多倾听、多反思,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一步。
12月12日
上午,王立军教授作了《真正走进常态的教育科研》王教授的讲座生动、风趣,讲座从大处着眼,把新课程理念的精神诠释得既生动形象又系统全面;从小处着手,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对带题授课“易操作、可检测、成系列”的特征作了透彻而精辟的分析指导。明白操作式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同时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听了王立军教授讲座后,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真是受益匪浅。一个好的课题研究要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研究的对象要简洁明了,范围不能太大。带题授课是教师带着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课题来进行课堂授课,通过系列课堂研究达到实现课题目标、解决课题问题的一种教育科研形式。实施带题授课能够实现将科研融入常态教学之中,将科研融入教研活动之中,以课题的管理提升常规教学管理的效率,监控对应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要专门找选题进行研讨,有了课题后就省了这一步,把总课题分成子课题,大课题分成小课题,小课题分成小专题,融入到教研组活动中进行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开展,就是一次课题研究的实证积累,教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也大大提高。我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也充满了信心。
10月13日
上午,河南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丁亚宏老师作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的报告。
丁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着重从语文、课文、学生、艺术、细节等关键词给我们的教学设计作了悉心的指导。结合课例给我们上课指明了方向。录了丁老师的名言作为我的感受。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什么
——教学组织的艺术――怎么教
——语文教学教什么,取决于我们从课文中看到了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取决于我们的选取。做读者,选取有语文价值的适合学生的内容。
瞄准课标学段要求、单元要求及单元任务。瞄准课文本身(文体特点及独特价值、在同类序列中的位置)、瞄准学生。
——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习什么?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标准是感动);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标准是理解)
——如何解读文本,其实就是细读,细致到字、词、句,甚至于标点也不放过。反复的读,读的烂熟于心,使其言如出于吾之口的地步,自然解读便到位了。
一直眼睛看到现象,一只眼睛看到本质。
——避免碎问碎答
——用语文方式解决语言文字问题
——品词造句能力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
——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力。
——举足轻重,行云流水。
10月13日
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专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说实话,这一连串头衔惊得我倒吸凉气,但更让我吃惊的是最后一句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小学教师出身。从站过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讲台体验着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复杂与艰难。
中师毕业,小学教师出身,站过小学、中学、大学的讲台,教授、博导、学者、专家……
郑老师走上讲台,精神、干练、睿智、平和。
他结合自己受到习总的亲身经历,讲了课程设置的环节。
又结合听课讲了基于自主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流程设计:
言——文——言
个性笔记——焦点探究——言语实践
自主性——整合性——实践性
又结合学生的研究,讲了教学中的专题研究。
听郑老师的课,感觉自己的思维在不断的被拉伸、延展、扩张……又一次想到那句话:他,从站过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讲台体验着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复杂与艰难。不敢说与智者同行。只能说,跟在智者身后,做一名虔诚的追随者,使自己的人生不至于太虚空……
12月14日
,省教研室董琦老师给我们作了《高中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的报告,他的渊博他的思考他的对策,都不由人不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这次北师大之行,让我聆听了木铎金声,我一定会把这些声音在中原大地上传扬开去……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