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东小伙,一位陕西姑娘,一对来自河南的夫妻,一段为期三年的援疆之路,而今,他们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援疆夫妻,他们成为援疆队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伉俪携手 援疆情深
——记河南省援疆教师王吉科、侯海侠夫妇
今年31岁的王吉科是河南省援教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实验班项目组的一名物理老师。2012年8月,他携妻子侯海侠随项目组一行13人来到美丽广阔的新疆,在红星高级中学开始了他和妻子的三年援疆路。
而今,在红星高级中学高一(1)班的教室里,常有一位身穿红色运动服的女老师坐在学生中间,不时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她就是侯海侠。
侯海侠当初选择和丈夫一起援疆支教也是鼓足了很大勇气。因为,她深深牵挂着年仅4岁的儿子。临走那天,儿子紧紧抱着她不松开,她流着泪把儿子塞进母亲怀里……从住地到学校,从学校到住地,两点一线,来到新疆后,夫妻二人的生活简单而平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的身影却在侯海侠的心里越来越浓。当听到电话那头的儿子叫她阿姨时,她泪流满面,可擦干眼泪,走进教室,她依然阳光灿烂。
课堂上侯海侠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她的赏识教学法使得课堂充满了欢乐和掌声。她所教授的政治课比较枯燥,但在她的感染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一个人教授高中三个年级的物理课,要同时面对三种课本、三本教案、三类学生,这样的老师恐怕很少见,王吉科却坚持了下来。
王吉科说他心中有一个浪漫的梦,他喜欢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他做过和三毛一样的梦,也向往着同三毛一样,和自己的爱侣周游世界。也许正是当年的梦想使然,他选择来援疆,然而援疆之路并非他想像的那样浪漫。
刚到哈密时,干燥的气候让王吉科鼻血直流,牙痛不止。初来乍到的种种不适勾起了他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他在日记中写道:“抛子携妻出乡关,扎根哈密献青春。不敢闲暇思稚子,长夜又把父母念。”然而,对父母和儿子的思念他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因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
物理作为高中阶段较难的一门课程,不少学生学习物理有畏难情绪,王吉科便在学生中倡导“导师学员制”,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结对子,进行一对一辅导。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较差的学生加强了对物理的理解,学习较好者则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谓一举两得。他还自掏腰包,对优秀“学员”和优秀“导师”予以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王吉科说年轻就应该到远方漂泊,追随内心的渴望,在援疆的征途中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憩园。
援疆路上的辛苦劳累让他们夫妻彼此扶持、相互温暖、更加恩爱,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援疆的意义。“三年援疆路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王吉科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