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了11条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快来测一测,这些你都有做到吗?
1.勤洗手
手脏后,要洗手;
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
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2.科学戴口罩
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戴口罩。
3.注意咳嗽礼仪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
4.少聚集
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5.文明用餐
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敬酒不闹酒,尽量分餐食;
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备餐具。
6.遵守一米线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
7.常通风
家庭人多时,房间有异味、油烟时,有病人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8.做好清洁消毒
日常保持房间整洁;
处理冷冻食品的灶具和台面,病人及客人使用的物品和餐饮具,要及时做好消毒。
9.保持厕所卫生
勤清洁厕所,马桶冲水前盖盖,经常开窗或开启排气扇,保持地漏水弯有水。
10.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
健康饮食,戒烟限酒;
有症状时,及时就医。
11.疫苗接种
响应国家新冠病毒接种政策,积极配合疫苗接种,保护个人健康。
其中就居家消毒问题,河南疾控提出提出8大误区,认为消毒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但不合理的消毒方式不仅起不到杀灭病毒的作用,反而可能会造成对身体和环境的伤害,因此请大家注意。
1.过度消毒而忽略日常清洁
家庭防护应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不要因恐慌而过度消毒。如果所在小区无新冠病例,家中没有外人到访,也没有自我隔离的疑似症状者,那么无需每天都消毒。建议家内保持通风和环境清洁,外出回家后第一时间洗手。小区外环境没有明确受到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原则上也不需要消毒。进出小区车辆的外部,也不需要消毒。
2.消毒剂浓度过高或过低
有人认为,消毒剂浓度越高,消毒灭菌的效果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强效消毒液一般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浓度过高可能会对人的口腔、呼吸道、肺部等部位造成刺激,甚至有引发器官、组织受损的风险。市售消毒剂应该按照说明书标签进行稀释后使用,消毒使用酒精应选用75%的浓度。
3.不同类型的消毒剂混合使用
两种及以上消毒剂混合使用,极易产生化学反应,可能造成伤害。84消毒液和酒精混合后产生的氯气,会刺激并损坏呼吸道,当浓度达到3000毫克/立方米时,能致人死亡。84消毒液与洁厕剂混合,会产生有毒气体,刺激人体咽喉、呼吸道和肺部而引发中毒。洗衣液同样不宜与消毒剂混合使用。
4.使用消毒剂时不进行必要防护
消毒液一般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可能造成呼吸道和皮肤损伤。使用消毒剂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口鼻,最好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防止液体飞溅。
5.室内喷洒酒精进行消毒
室内使用酒精时,要避免采用喷洒式消毒方式。电器表面消毒,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否则可能引起爆燃。
6.用免洗手消毒液替代流动水洗手
免洗手消毒液含有杀菌成分(以醇类为主),有一定的消毒效果。但消毒成分往往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可能造成皮肤过敏反应。因此如果有条件,尽可能还是用流水洗手,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洁指尖、掌心、手腕各个部位。
7.物品消毒后不进行后续清洗
消毒剂对物品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强,对人体也有刺激。使用消毒剂半小时后,应使用清水进行环境物表的擦拭。
8.消毒剂存放不合理
化学消毒剂多属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物品,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每次购买消毒剂不宜过多。存放消毒剂的容器必须有封闭盖子。单瓶包装不宜超过500毫升。应放置于避光、避热的阴凉处,确保儿童不易触及。用于消毒的抹布或其他物品,在使用完后应用大量清水清洗后放通风处晾干。
开学在即,同学们在家也要做好疫情防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行动,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为尽快恢复正常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