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维护人格尊严
◎课标要求: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尊严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
◎ 学生情况分析
①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有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②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全面了解人格尊严权及人格尊严对个人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保证身心健康成长。
③从人际交往角度看,懂得自觉尊重并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荣誉等人格权利,不仅是每个人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
◎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情景创设与研讨、案例分析、主题探究。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
第二课时 维护人格尊严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
导入新课
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
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
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或者讲故事: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
板书: 我们的人格尊严(板书)
讲授新课
1、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情境活动一:(教材第36页图文材料)
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当事人,会有什么感受?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
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
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的需求的。
如何理解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裕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
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3)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
①名誉权 ②肖像权 ③姓名权④荣誉权
(4)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的关系——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板书)
(5)人格尊严权受法律保护
人格尊严不可辱,侮辱人格尊严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板书)
情境活动二:
①想一想:好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益处?试举例说明。
②评一评选一选
请你在班级中评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同学。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那么,什么是名誉? 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呢?
(1)名誉的含义
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2)名誉对个人的作用
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齐声:袁隆平
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
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
①良好名誉对个人的有益作用:有良好的名誉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以获得经济利益。②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
议一议:
①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
②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你该怎么办?
(①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 ②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要从事实出发,证明事实真相;另一方面,要有人格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对于诽谤、侮辱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讲述:
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
议一议: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 你会采取大江的做法吗?
(3)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
①什么是名誉权
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②名誉权的表现:
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 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自己名誉受到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3)侵害名誉权的具体行为及危害
(4)侵害公民名誉权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3、 维护姓名权(板书)
情境活动:集思辩疑
呈现材料——
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想一想:
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 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同时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取姓名的现象。)
教师讲述: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那么,什么是姓名?姓名与个人的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的内容有哪些?
(1)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
姓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姓名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姓名与每个特定人的基本人格有着密切联系,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例如,我们提起董存瑞,眼前就浮现出他舍身炸碉堡的光辉形象。
(2)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
(3)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
(4)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冒用、盗用他人姓名权,是侵害他人姓名权的具体表现。无论是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
4、我有肖像权(板书)
(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
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每个人都一张不同的面孔,以此区别于他人。所以,肖像也就成为肖像人的人格标志。
想一想:
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
(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
肖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3)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侵权表现: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广告或杂志封面,因在挂历上等
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情境活动:
丽丽的照片被影楼放在门口作广告,丽丽看后很生气。
想一想:
①该影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②丽丽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至上的荣誉权(板书)
它是指国家、社会、组织授予公民的一种美名或称号。如“劳动模范”、“三好学生”等。属于精神鼓励。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证书和奖章。
课堂小结:
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
欣赏: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
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 ──华盛顿
第一课时 维护人格尊严
新课导入
探究园:“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了吗?
详细阅读图文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在学校和社区碰到过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的情况吗?
2、当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你准备怎么做?
课程讲解:
二、未成年人人格尊严受法律特殊保护
1、人格尊严权是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为什么要特殊保护?P38页原因)
3、当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怎么办?
参考答案:
1、不要放弃应有的权利
2、不要以非法的方式对待违法行为
3、应是看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在影响的范围内
(1)、协商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 歉、赔偿损失。
(2)、协商无果时,通过司 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结合以下四幅图片,分析未成年人如何维护人格尊严权利。
师: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应取笑别人外貌、衣着、说话方式和动作,不应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更不能歧视身体或智力上有缺陷的人。
爱护和发自内心地尊重比自己弱小,比自己能力低、条件差的人,是一个人品质高贵的体现。尊重他人的价格尊严,是一个文明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明确保护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价格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希望同学们都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课后作业
甲:喜欢给有生理缺陷的同学起绰号。
乙:喜欢在别人背后捏造事实破坏他人关系。
丙:和同学发生矛盾,喜欢谩骂对方。
丁:喜欢以他人的名义和同学开玩笑。
问题:以上四位同学侵犯了别人的什么权利?应该怎么解决?你遇到这种情况又是怎样处理的?
◎教学板书
一、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
(一)、我们的人格尊严
1、人格尊严不可辱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3、 维护姓名权
4、我有肖像权
(二)、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特殊保护
(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