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论文中心
教学论文——《阅读理解有原则》
作者:王文兴 发表于2011-05-09 16:15:30 】 浏览:1822次 评论:0

阅读理解有原则

 

——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浅析

 

我是一名从教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一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一个语文教师多总结、善总结能使自己不断进步,能给学生带来更快进步、更多收获。

 

在学生平时的做题训练中,有一套合适的方法使学生豁然开朗,带领学生走出误区,能事半而功倍。下面我就阅读理解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语文考试中牵涉到组织语言的阅读有两大块: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虽然二者文学形式上、篇幅上、考察内容上都存在差别,但回答问题的基本性原则还是一样的。这里就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两方面来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是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理论依据。

 

我把完成阅读理解的指导性原则分为五大块:作者原则,整体感知原则,就近取材原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赋分原则。

 

一.            作者原则

 

1.何谓作者原则呢?通俗地说,就是拿到一篇文章,你先要与作者握手,说:“作者同志,您好。今天你在文章中所说的,都是我想的。我赞成您的看法,如果谁没有明白您的意思,我负责解释。”实际上就是化读者与作者为一体,共同诠释一个写作思路、写作技巧和写作主题。

 

2.作者原则产生的理论基础

 

现在高考试卷中选取的阅读文本多是正面的。文本表现的形式是好的,内容是积极健康的,意境是美丽深远的。所以出题的方向多是要求我们审视作品的美,而绝非判断作品的是非,更非远离作品本身去随心所欲的自我感知。这就要求我们完成题目时完全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做作者的产品代言人。真正促使我提出这一原则的还是我的一个学生。有七、八年了,那年是高三,应该是市里的一次摸底考试。文本选的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说是巴金先生躺在医院洁白的病床上,回味着自己的生活历程,看这亲人关切的眼神,听着医生和护士温馨的嘱托与祝福。这时恰巧有鸟儿落在病房的窗台,巴金先生看着鸟儿,会心地笑了。题目问巴金先生为什么会心地笑了。我记不起准确的答案了。大概是说生命有意义,生活有滋味,人之间有情感一类。但有个同学答道:我为什么笑,因为我是个低能儿。我当时觉得很吃惊。这是一个数理化学得都很不错得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呢?联想以前,他答题时有几次都是自己想当然。这次达到了极致。我在评卷子时点了他,并且语言中诸多不满。他好像受了很大委屈,站起来说,老师,他就是低能儿,你不信问咱班同学吧,窗户上落个鸟有啥好笑的?弄得我也是哭笑不得。他完全把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审美理念强加给了文本,把作者一脚踢开,这样理解文章,这样思维,这样作答,怎么样都不为过啊。从那以后,我每次给同学们讲阅读理解都首先强调作者原则。我觉得让学生牢记作者原则,对学生做阅读理解,最起码在最近一个时期里,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意义和现实性性意义。

 

3.作者原则实例

 

说一道诗歌鉴赏题。

 

农家望晴

 

常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地高处望云开。

 

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表达一个老农渴盼天赶快晴了,多些日光,庄稼可以好好结子,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其中有一道题这样问到: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其实很简单,就是诗人焦灼地盼望西风早早回去,天空快些放晴的悯农心情。可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可不这样认为。有人说是作者这里的风雨含义多了,是作者厌恶战争吧,盼着战争早些结束;是盼亲人归来吧,等等很多。这些都完全背离了文本,自己想当然。当然,学生的这种思维和我们平时不自觉地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教导也是有关系的,加上学生自身对古诗词语言上理解不力,闹了笑话。所以,教会学生“作者原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原理。从它的现实意义上说,也是对学生的负责。

 

二.            整体感知原则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片面的认识与理解,文章更是这样。认知文章最忌讳断章取义。只有全面地感知文章,才能得出准确的完备的答案。

 

具体地说,整体感知文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务必通读全文

 

拿到文章,先从头至尾阅读。因为现在选的文章,多是在语言上有深意,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即使全文阅读,也未必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含义,走马观花的阅读更无法审知文章的真意。在全文阅读时,不懂的句子和段落要回过头来再看,不要带着很多疑虑去做题。

 

2.找出文章的主题

 

其实整体感知文章的过程很大意义上就是归纳出文章主题的过程。文章的主题对做阅读理解的意义有多大?我觉得主题就像是一把钥匙,它是解题的关键;它又像是一个影子,你答题的思路游走到哪里,它就要跟随到哪里。任何脱离主题的思考和联想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三.            就近取材原则

 

这一做题要遵循的原则应该是老生常谈。考察词语在它出现的句子里品味,考察句子在它出现的语段里揣摩,考察段落就看它的左邻右舍。这样就遵循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原理,同时能做到有的放矢,节约时间。这里不再赘述。

 

四.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一个有关回答问题的技巧性方面的原则。很多同学考试完,见了答案,老师讲了卷子,往往会感慨,答案这么简单啊,或者是答这么多啊。说句实在话,很多答案是老师也不能完全想到的。这里就要求同学们做到概括与具体相结合。怎么做?举个例子说,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很多时候会问到表现的手法啊,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啊,你答借景抒情,承上启下等等,未必就能得到一半分。因为你 只有概括,没有具体。你要答上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怎么承上,怎么启下。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在答这类题目时应该更全面,就好比客人来了,你上的菜既要有荤也要有素,才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考题答案在设置时也可能是偏向于某一方面,只有答题完备才能万无一失。

 

五.            赋分原则

 

这是做题当中的一个小技巧。但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考生,适当了解题目的分值与答案之间的关系,对做答也会有一些指导意义。一般来说,答案中的得分点要么一分,要么两分。给四分就考虑答一点和两点,给六分就考虑回答三个方面。当然,这里没有绝对性,都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一些个人感知。

 

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写作不赞成技巧。那么对作品的鉴赏还有多少技巧性可言呢?真正的功夫是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自己对作品中自然、人文和社会美的鉴赏能力,自己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而其他一切技巧与原则只能站在后排。这里谈技巧,无非是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对阅读理解进行旁敲侧击,有一个非模糊性的认识,从而少走一点弯路而已。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  

 

 

 

 

 

Tags: 责任编辑:王文兴
上一篇赏析古诗词表达技巧有蹊径
下一篇用我们的聪慧的手笔点燃我们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