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
12月22日初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
作者:陈杏 发表于2014-12-24 11:00:05 】 浏览:1597次 评论:0

    12月22日初中语文组初二年级例行集体备课,全员参与。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重点)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

 

 

 

一、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基础知识

 

 

 

1、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字词

 

 

 

遗骸(hái  褶皱(zhě)  劫难(nàn  追溯(sù) 两栖(qī)

 

 

 

鸟臀目(tún) 骨骼(ɡé)  衍射(yǎn) 潮汐(xī)  硅(ɡuī)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
、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讨论明确:
1
1986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明确段落结果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由此可以看出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总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分说)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

 

 

 

(总结)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四、合作探究

 

 

 

明确说明方法:

 

 

 

1、打比方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2、列数字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 (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3、举例子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五、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 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同时我们又知道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 “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明确: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三、问题探究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品味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参见“有关资料”部分)。
 3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
、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六、布置作业

 

 

 

 

 

 

 

 

 

 

 

 

    经过激烈的交流讨论,全体同仁达成共识,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

Tags:初二语文 集体备课 责任编辑:梁志艳
上一篇四月八日初二语文组教研
下一篇12月22日初中语文组初二年级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