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它既不同于讲新课过程中的以讲明知识点为主,也不同于第二轮复习的专题训练和查漏补缺为主。如何搞好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做法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一、通读理解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既要熟悉又要准确掌握,力争面面俱到,做到“烂熟于心” 。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找出概念的异同点,例如《哲学常识》中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政治常识》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等成组的概念;紧扣概念、原理中的每一个关键词,对重点知识进行特色记忆,例如《经济常识》商品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是个难点,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河南用卷中出现在选择题第24题。其实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完全可以总结为个别变、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变;社会变、价值量变、价值总量不变 ,这足以应对关于此知识点的所有问题。
二、学会归纳总结,建构知识网络
在识记、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做到框框有归纳,节节有总结,课课有体系,把所学知识形成立体网络,使知识系统化。考生应对经济、哲学、政治常识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必对,重新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知识系统树。例如: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国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统治阶级通过合适的政体,组建一整套的国家机构,按照一定的原则,更好的去完成国家职能,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这样就把《政治常识》中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有机的组成一个网络;对于《哲学常识》的复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宏观把握。
三、把握重点知识,突出主干知识
以课本为依据,要结合《考纲》规定的考点,把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确定每课的重点、主干知识。对于重点、主干知识,要做到全面理解,深刻记忆,熟练默写。下面以《政治常识》中“我国的国家制度”单元为例,说明如何确定重点、主干知识。“我国的国家职能”是课本的主干知识,年度间属于国家宏观调控范畴内的银行加息问题、猪肉价格上涨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热点问题,决定了“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主干知识是今年的重点。对于这一重点、主干知识,应让学生重点理解识记,并且不能仅仅记住第一层次的纲目,对第二、三层次的内容,包括含义、表现、如何行使等等,也应要求学生熟记。
四、配以必要练习, 巩固基础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抓基础,只有根基牢固,才可以谈逐步提高能力,对于基础知识,必须熟记。但记忆必须在理解中记忆,在练习中记忆,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每课复习前后同学们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精典练习,使自己在研究中复习,在练习中感悟。本阶段练习要以中小型的基础题为主,切忌题海战术,切忌过多过难。例如:简述我国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税收的特征:什么是适度和合理消费?一开始做大题难题,忽略方法,最终结果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同时也会产生畏惧心理。
五、留心社会热点,提升运用能力
尽管近几年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密切度有所下降,但既然高考文科综合测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紧跟时代,关注热点、时政和生活,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中,始终关注实际。了解时事,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要重视从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信息,关注时政热点,聚焦重要时政,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展时事点评,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同时,学会用教材知识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对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点评,提高自己分析社会现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素养的能力。
以上所谈几点核心是强调第一轮复习中不贪大,不贪多,狠抓双基,夯实基础,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并预祝大家明年高考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