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组新闻
河大附中陈哲宇、张思雨同学受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第三届少年历史论坛”并获奖
作者: 发表于2020-12-25 15:38:26 】 浏览:2621次 评论:0
      2020年10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第三届“少年历史论坛”举行开幕式。今年,少年历史论坛规模进一步扩大,从北京市走向全国,共收到全国各地267所中小学近800篇历史论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论坛全程以线上形式进行。 

8.png

      “少年历史论坛”从2018年至今已举办3届。论坛旨在构建中学生历史才能展现的平台和中学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学中影响广泛,对提升中学生的历史素养、推动历史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八月份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向全国中学生征集论文。我校陈哲宇,张思雨同学寄送的《浅谈碗的形制与工艺变迁》一文,在征集的近800篇论文中脱颖而出,受到评委团一致好评并受邀参加此次论坛。随后,同学们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学习心得,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讨,整个活动到十二月上旬结束。
      本次选送的论文主要论证了从远古时期裴李岗文化中出土的陶碗到现代3D打印技术制作的陶瓷碗,在数千年历史中,不变的器形所承载的各个时代的文化内涵。
      对于该论文的选题,两位同学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寻找灵感,认识到瓷器文化对文明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口,在对瓷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时期的陶瓷器,无论是李岗出土的陶碗或者宋代的官窑,以及龙泉青瓷、粉瓷、珐琅彩甚至到现代的3D打印的瓷器,碗的器形几乎是不变的。于是,两位同学就从这个发现入手,展开研究、深化其中的内涵。
      对于该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陈哲宇同学认为:陶瓷碗文化的应时而变,但碗器型却是相对静止,其根本原因便是:碗做为日常生活盛放粮食的功用不变。古人有言“天圆地方”,我们手中的碗,把它倒覆在地上就是一片“天”——民以食为天的天。所以,这个小小的碗盛放的是粮食、是百姓生活、是农业、是一国之本。而我们研究的现实意义将古代物质文明成果与当下“节约粮食”、“倡导光盘行动”的潮流相契合,这种潮流也是我们现代人手中的碗所承载的时代内涵。
      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指导老师张剑老师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提出了宝贵指导意见,使论文进一步完善;而附中也为我们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并将“成绩优秀、创新潜质、特长发展、社会责任”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为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之余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创新环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借着附中和煦的教育春风,愿附中人再接再厉,勇创佳绩!
Tags: 责任编辑:张桥影
上一篇沙盘是有形的梦境,梦境是无形的..
下一篇纪念建党建校100年,党史校史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