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论文中心
师德建设与教师发展的思考(一)
作者:王宏建 发表于2012-01-12 17:20:23 】 浏览:5089次 评论:0

 

师德建设与教师发展的思考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思考

 

论文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道德为本。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师观,论述现代教师发展中,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师德建设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陶行知教师观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国家竞争的核心则表现为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这些竞争归根到底则是人才的竞争。要培养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承担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则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观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做过各个层次的教师,举办过多种形式的学校。他不但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识修养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师德的作用更加重大。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所以,他认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此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的品德,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命脉”。陶行知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献身教育的精神。

陶行知把“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告诫教师要“爱生如子”。他深信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培育“英才”的源泉和动力。有了这种爱才能为民族教育的振兴做出积极贡献。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用真心、真情去爱学生。在尊重学生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第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先生不仅自己是集言教身教于一身的教育实践家,而且他也是主张言教与身教结合并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为人师表方面,陶行知强调,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教师要使学生成为热爱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自己就应该有“真知灼见”、“敢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诳话”;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该有高尚品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以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第三、关爱同事,团结协作。陶行知认为,要办好教育,还要求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关爱、团结协作。他在拟订《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师德规范规定下来,他指出“中国的通病就是没有组织力”,也就是不能“谋充分之协作”,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在我们教育界得到克服。他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十分痛恨“守知奴”,他希望在教师之间创造起“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第四、勤奋好学,勇于创新。陶行知指出,要真正把教育办好,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他认为“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他看来做教师的“必须好学”必须“力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知。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虽然距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但是他针对教师应具备条件的论述,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对我们今天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成长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之下,有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着一些缺失,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不高。 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超过其它行业的要求。在人们看来,教师应该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别人能做的教师不能做,别人做不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这样无形之中就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超乎现实的高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也有不少年轻的教师针对社会对教师的过高要求发出质疑,他们认为,教师只是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个普通职业而已。虽然所承担的责任重大,但社会还是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尽管也有一些尊师重教的要求,但不少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也是无奈之举,仅仅是把教师当成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当做一个终生追求的事业。

第二、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不够,彼此竞争不断加剧。 虽然《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中突出强调: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的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与之要求不协调的情况。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剧增,教育行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都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实行聘任制,教师竞聘上岗,有的单位还实行“末位淘汰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面临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有的老师,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不惜相互封闭信息,在工作中互不合作,甚至有的还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诋毁别人。所有这些都导致教师之间(尤其是同学科,同年级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很难做到彼此团结合作。

第三、部分教师奉献精神淡薄,功利意识较浓。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市场经济对教育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大的冲击,有的学校考核奖励制度也被扭曲,所有这些都造成部分老师的风险精神逐渐淡薄,把荣誉和利益看得过重,这就导致教师之间合作减少,竞争则不断增加。对学校安排的工作,首先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有利了就愿意做,不利则想法推脱,不愿意多做,完全不考虑学校的整体发展。还有的教师为了自己出成绩,为了给自己挣荣誉,单方面地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随意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结果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 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下降。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它需要从业者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但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虽然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却一直不能让人满意,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这样一部分年纪大的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职称和收入,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满足职业现状,

Tags:师德建设   教师发展   陶行知 责任编辑:王宏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校内课题中期汇报材料